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7分)灰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

(7分)灰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右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氧化铜与水调和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实验验证】(1)烧杯内壁有水雾。 (2)CO2 + Ca(OH)2 = CaCO3↓+ H2O 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或水蒸发)。 【交流讨论】碳黑(或碳单质、碳、炭、C) 【实验验证】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先撤酒精灯,稍后再撤蜡烛 【拓展应用】提供充足的空(氧)气(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验证】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若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是碳酸钙和水:CO2 + Ca(OH)2 = CaCO3↓+ H2O;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加热也会使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析出产生沉淀; 【交流讨论】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而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 【实验验证】(1)由于碳具有还原性,故要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要排除碳的干扰,故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4) 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那么熄灭酒精灯后要继续通一氧化碳,即先撤酒精灯,稍后再撤蜡烛; 【拓展应用】要使燃料充分燃烧要注意两点:要有足够多的氧气和可燃物与氧气要由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考点:实验探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小刚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想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图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的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实验课上,同学们用下图所示四种溶液探究与指示剂的作用。实验后进行废液处理,处理过程为将AB中液体混合,得到红色废液E;将CD中液体混合得到废液F;将EF倒入烧杯中。

(1)A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为________色。

(2)A中液体和B中液体混合后,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

a.NaCl    b.HCl    c.NaOH

(3)C中液体和D中液体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继续对烧杯中的废液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呈中性。

【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上述实验现象,烧杯中的废液除酚酞和水外还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可能含有的物质。

实验操作

现象与结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为实现绿色排放(溶液呈中性),应对废液再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同学们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制取结束清洗仪器,发现加热高锰酸钾的试管内壁有用水洗刷不掉的黑色固体。

问题一:黑色固体是什么?

【交流讨论】同学们结合实验现象和对高锰酸钾及其分解产物的了解,进行分析判断。

判断

依据

不是KMnO4

KMnO4能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不是________(填化学式)

冲洗试管时出现深绿色溶液,说明该物质能溶于水

MnO2

其他实验用过MnO2,知道它是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某种液体,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证明上述判断正确。加入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用什么洗掉MnO2?

【交流讨论】MnO2BaCO3Mg(OH)2Fe2O3P2O5Cu中的某一种物质组成最相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MnO2也能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黑色固体没有变化。

【交流讨论】实验说明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MnO2有什么化学性质,用什么试剂清洗呢?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决定用草酸(H2C2O4)溶液试一试。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黑色固体果然被除去,同时发现产生许多气泡。

问题三:生成了什么气体?

【交流讨论】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产生的气体可能为CO2COH2O2等。

【实验验证】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CO2。检验CO2气体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高】以上探究活动中,清除试管内壁附着的难溶物的思路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了解其化学性质,然后选择合适试剂进行清洗。

 

查看答案

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_(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液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________________,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查看答案

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完成利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实验后,对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氯化钠;Ⅱ.溶质为氯化钡和氯化钠;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填化学式,限填一种)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正确

____________

猜想Ⅱ正确

有气泡产生

猜想Ⅲ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含有可溶性钡盐的废液可以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无害化处理。请写出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