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物质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物质C、D均为黑色粉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物质A、B均为氧化物
B. 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C. 物质C可能是氧化铜
D. 物质B可以作植物营养剂
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此原理该同学设计出如下方案制备:取碳酸钡和二氧化硅混合物,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钡固体.试计算,要除去120g的二氧化硅理论上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H2O)
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回答下列问题:
I、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 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II、认识物质的制法
(2)指出上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上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的性质
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氢气
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以制得并检验二氧化碳,写出装置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
III、认识气体的收集方法
(5)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
通常状况下,1 体积水约能溶解1 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pH 约为5.6。
【提出问题】
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中O2为5.8%,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
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____(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____。
你认为二氧化碳____(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________。(写一条即可)
走进“化学村”,“化学村”的布局如图:
(1)认识“居民”:
①10户“居民”中,俗称“苏打”的是______(写化学式),往其水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②“居民”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盐酸有5户相邻的“居民”:Fe2O3、CO、Na2CO3、NaOH、CaCO3,不能与它发生反应的是___
(2)认识“村中的路”,只有相邻且能相互反应的“居民”间才是通路,请你在图中找出一条从“CO2家”到达任意出入口的路,用序号表示出来:1—________.
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也是人体所需的元素。
(1)我国第四套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是钢芯镀镍(Ni),镍与稀硫酸能发生下列反应:
Ni + H2SO4 === NiSO4 + H2↑。请回答:
铸造硬币用到的材料是______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写出Ni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在生活中常在铁的表面涂上铝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__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人类所需的六大基本营养素之一。写出一个反应生成水又属于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室温下,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上图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室温时,_____(填“甲”、“乙”或“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填“a”、“b”或“c”)。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
(3)粗盐提纯过程如图,操作I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_____。某同学所得精盐比其他同学明显要少,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溶解时将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提纯后所得精盐尚未完全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