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R与足量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CO2和H2O,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 R | O2 | CO2 | H2O |
反应前质量/g | 46 | 128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32 | x | 54 |
则x=__,已知参加反应的物质R与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则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
(6分)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溶液和空气中的
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1 | 向盛有2 mL | 溶液变红 | |
2 | 1号试管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 ||
3 |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 | 酚酞溶液浓度/% | 浑浊程度 |
5 | 大量浑浊物 | ||
2 | 少量浑浊物 | ||
无浑浊物 | |||
【解释与结论】
(1)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 (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水, 。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9分)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如图E所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为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如图 F 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
、
均已关闭。
内容 装置 | 【实验1】制备气体 | 【实验2】测定气体含量 |
Ⅰ.打开 Ⅱ.在 | Ⅰ.A(容积 Ⅱ.打开 |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关闭,打开
、
,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在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1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
(3)实验2中,当B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B中减少了160mL水,则A中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
甲、乙、丙、丁4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俗称纯碱,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
(2)乙是一种氧化物,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乙的名称是__________。
(3)丙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
(4)如下图所示(夹持仪器略去,、
均关闭),打开
,待液体全部流下,立即关闭
,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且烧杯中丁的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打开
和
,使液体全部流入锥形瓶,瓶中无明显现象。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烧杯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
②取反应后锥形瓶中的溶液,测得,则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除HCl外,还有______。
元旦联欢会上,雯雯拿出一幅画(如图所示),表演了一个化学魔术.
(1)她向画中的衣服上喷了一种无色溶液,衣服由紫色变成红色,若衣服上预先涂过石蕊溶液,则喷的无色溶液可能是__.
(2)她向画中的灯笼上喷了另一种无色溶液,灯笼由白色变成红色,则该无色溶液及灯笼上预先涂过的试剂分别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