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在图(1)所示条件下,铁钉锈蚀最快的是试管 (填序号),B装置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 。
(2)铝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比铜和铁晚,这是因为 。
(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
通过观察,甲同学很快判断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据你分析,甲同学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他发现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活动性Cu (填“>”“<”或“=”)A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想再补充一个实验,请你和乙同学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达到探究目的。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11分)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图(1)回答:写出a的名称 ;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
(2)采用图(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
(3)利用图(3)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下列实验是 (填字母);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C.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写出你所选答案的化学方程式 。
(4)图(3)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请从图(4)中选取 (填字母)与图(3)组合出一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的装置。
(5)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图(5)中的甲装置,甲装置中应放 作干燥剂(填“浓硫酸”“氧化钙”或“氢氧化钠”);若用乙装置测量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图中植物油作用为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若用图甲装置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先在瓶中装满水,氧气应从 (填“左”或“右”)端导入。
(8分)复习课上,老师准备了四瓶没有标签的白色固体,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铵和
氯化钠,要求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均取用原固体物质)。
(1)如所加试剂X是熟石灰,熟石灰与氯化铵混合的实验现象是 ,
写出熟石灰与NH4C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所加试剂Y常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则Y的化学式是 ,试剂Y与被鉴别出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3中分别取少量的两种固体溶于水,测溶液的pH可以区别两种物质,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操作是:取一小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 ,读出pH的值。
(6分)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是一种常见的干燥剂,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1)写出A、E的化学式:A: ,E: 。
(2)写出B+D→C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 (填反应类型)反应,该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4分)在高温条件下,甲、乙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四种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
(2)在该反应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属于置换反应 B.实验室常用此反应制取物质丁
C.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D.氢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13号元素的名称 ,16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17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以上元素中与He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有 (写一种)。
(3)1、8、1l号元素组成碱的俗名是 。
(4)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9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从而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