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例,选择一种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溶解度/g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8 |
(1)影响因素________;
(2)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任写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配制50g 20%的食盐溶液.现提供25g 40%的食盐溶液、20g 15%的食盐溶液及足够多的固体食盐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 配制方案(只需说明配制时所需的各种药品用量) |
方案一 |
|
方案二 |
|
方案三 |
|
(2)在配制上述溶液前,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表示向托盘天平上添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天平上取走砝码.请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程,并在图中用“∇”表示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烧杯的实际质量为35.8g).
砝码/g | 50 | 20 | 20 | 10 | 5 |
取用情况 | ↓↑ | ↓ |
| ↓ | ↓ |
(2013山西)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________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g 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___B(填“>”“=”或“<”).
(2013辽宁沈阳)20℃时,向甲烧杯中加入50g水和25g固体A,向乙烧杯中加入25g水和25g固体B(A、B两种物质均不与水反应).充分搅拌后,甲烧杯中有固体剩余,乙烧杯中固体全部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烧杯中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能使甲烧杯中的固体A继续溶解的方法是________.
(2)20℃时,A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溶解度.
(3)20℃时,为判断乙烧杯中溶液是否饱和,除采用实验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题中已有数据和________________数据来判断.
(2013天津)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根据溶液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20℃时,向盛有40g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仍有4g固体未溶解.
①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②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现用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9g/cm3),配制2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需要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________mL(计算结果精确到0.1),需要水________mL(水的密度为1g/cm3).
②该溶液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________.量取所需要的12%的氯化钠溶液时,应选用________(填“10mL”或“20mL”或“50mL”)规格的量筒.
③把配制好的上述溶液装入________中(填“广口瓶”或“细口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将30g甲和30g乙分别放入100g 10℃的水中充分溶解,能够得到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2)在20℃时,保持温度不变,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
(3)将由50g甲和25g乙组成的混合物溶解于100g 50℃的水中,再使温度降低到15℃时,析出的固体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