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7分)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

(7分)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的_________。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黄铜是铜锌合金,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如图所示),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该实验说明了                        

满分5 manfen5.com

(4)写出高炉炼铁中CO还原氧化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也容易生锈,铜锈(俗称铜绿)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结合其组成分析,铜生锈是铜与水、                       共同作用的结果。

(6)新型材料纳米级Fe粉能用作高效催化剂。实验室采用还原法制备纳米级Fe粉,其流程如下图所示(通入N2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纳米级铁粉被氧化):

满分5 manfen5.com

写出Ⅱ中H2还原FeCl2置换出铁的化学方程式                             

 

(1)延展性 (2)4Al + 3O2===2Al2O3 (3)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 (4)Fe 2O3 + 3CO2Fe + 3CO2 (5)O2 、CO2 (6)H2+FeCl2Fe + 2HCl 【解析】 试题分析:(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4Al + 3O2===2Al2O3; (3)黄铜是铜锌合金,将纯铜片和黄铜片互相刻画(如右图所示),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该实验说明了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是铁和二氧化碳:Fe 2O3 + 3CO2Fe + 3CO2; (5)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那么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 (6)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H2还原FeCl2置换出铁的同时还生成了盐酸: H2+FeCl2Fe + 2HCl 。 考点: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8分回答下列问题,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下图是甲烷燃烧的微观图。

满分5 manfen5.com

在点燃的条件下,A到B的过程表示的是甲烷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B到C的过程表示的是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静置,最终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硝酸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结合现象分析,反应前后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根据你的分析,在硝酸钡溶液中滴加__________溶液,也会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

 

查看答案

(4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气分子          ;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2碳酸           ;硝酸钙中的原子团          

 

查看答案

(3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有下列物质:①二氧化碳;②一氧化碳;③二氧化硫;④聚乙烯塑料;⑤氯化钠,请从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气体肥料的是          

(2可以制成食品包装袋的是                 

(3用作工业原料,可用来制取氢氧化钠、盐酸的是         

 

查看答案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不能实现探究目的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查看答案

用实验比较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最好的方法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ZnSO4溶液     B.NaOH溶液    C.稀硫酸     D.CuSO4溶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