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化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等。
(1)用文字描述下列化学符号的意义:
①2CH4 ; ②3K+ ; ③3O ; ④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和硫酸铜溶液 ;
②镁条在纯氧中燃烧 ;
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 ;
④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 ;
(3)A、B二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烧杯中水温为1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1所示,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图分析,10℃时A、B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 (填“相等”或“不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将B烧杯中的温度升到50℃时,B烧杯中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① ;② 。
已知:2CO2+2Na2O2=2Na2CO3+O2。在密闭容器中,将6.6gCO2与一定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变为3.8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8g气体全部是O2
B.3.8g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后,气体减少2.2g
C.反应后的固体是混合物
D.生成Na2CO3的质量为15.9g
如图所示,现有甲、乙、丙、X、Y、Z六种物质,其中连线两端的甲、乙、丙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X、Y、Z之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下列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组物质是
| 甲 | 乙 | 丙 | X | Y | Z |
A | HCl | NaOH | Na2CO3 | Cu | CuO | CuSO4 |
B | HCl | Ba(OH)2 | Na2CO3 | H2O2 | H2O | O2 |
C | H2SO4 | NaOH | K2CO3 | C | CO | CO2 |
D | H2SO4 | Ba(OH)2 | K2CO3 | CaO | Ca(OH)2 | CaCO3 |
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阶段,次生大气中部分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甲 | 乙 | 丙 | |
一定条件下,3.4g甲物质和4.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乙物质和另一种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
B.物质X的质量为2.8g
C.物质X含两种元素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之比为3:2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Cu | CuO | 用足量稀盐酸溶解后过滤,并洗净和干燥所得固体 |
B | CaO | Ca(OH)2 |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C | H2 | CO | 通入O2,点燃 |
D | O2 | H2O | 通过浓硫酸洗气 |
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冰箱除异味 | 用块状石灰石作吸附剂进行吸附 |
B | 鉴别纯羊毛织品和涤纶织品 | 取样灼烧后闻气味 |
C | 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纯净水中 |
D | 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集气瓶是否集满 |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