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氯化钠固体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用的仪器是
A.烧杯 B.量筒 C.托盘天平 D.蒸发皿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金和金刚石 B.水和氢气 C.汞和氯化钠 D.干冰和硫酸铜
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A.SO2 B.O2 C.CO D.NO2
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 B.升华 C.爆炸 D.燃烧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 (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3)称取12.5 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 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7分)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① | ② | 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③ 。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①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② ,原因是 ③ 。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