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烧碱(含少量Na2CO3、NaCl、MgCl2、CaCl2等)...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烧碱(含少量Na2CO3、NaCl、MgCl2、CaCl2等)制Na2CO3·10H2O。

【制取流程】

满分5 manfen5.com

【相关资料】①Na2CO3+H2O+CO2=2NaHCO3

②2NaHCO3满分5 manfen5.comNa2CO3+H2O+CO2

③在NaH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可发生反应:2NaHCO3+BaCl2=BaCO3↓+2NaCl+ H2O+CO2

④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晶体如下图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问题讨论】

(1)滤渣主要成分为Mg(OH)2      ,产生Mg(OH)2的化学方程式                

(2)操作Ⅰ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和玻璃棒。

(3)取少量溶液B,加入BaCl2溶液,充分混合,若观察到                  (填现象),则溶液B中含NaHCO3

(4)结晶后,过滤时的温度须低于        ℃。

(5)“母液”不能沿流程中虚线路径循环使用,原因是          (选填序号)。

①“母液”不含Na2CO3            

②“母液”多次循环后,NaCl含量增加

【组成确定】

(6)取少量粗产品,加水溶解,加足量      (选填数字序号,下同),充分搅拌,再加少量       ,无沉淀,证明其中不含NaCl。

①AgNO3溶液               ②稀盐酸               ③稀硝酸

(7)兴趣小组同学取32.8g干燥粗产品,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

满分5 manfen5.com

查阅资料1:Na2CO3·10H2O加热至32℃,开始分解失水,充分加热可完全失水;NaHCO350℃时开始分解270℃时完全分解;Na2CO3受热不分解。

查阅资料2:Ba(OH)2溶液能吸收CO2:Ba(OH)2+CO2=BaCO3↓+H2O

①实验前要先                           ,再装入粗产品;

装置A的作用是                                   

②粗产品加热至270℃,据            (填装置编号及现象),可知粗产品中含NaHCO3。测得C、D共增加m1,E质量增加m2,则m1∶m2        (填“>”、“=”或“<”)9∶22。

实验测得m21.1g,则可推算32.8g粗产品中含有NaHCO3的质量为        g。

③当加热至36℃时,测得B中剩余固体27.4g,则该剩余固体是            (填化学式)和NaHCO3的混合物。(此空2分)

 

(1)CaCO3、 2Na OH+ MgCl2=2NaCl+Mg(OH)2↓ (2)漏斗 (3)出现气泡 (4)32 (5)② (6)③、① (7)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C中变为蓝色,E中产生白色沉淀 > 4.2 ③Na 2CO3·7H2O 【解析】 试题分析:【问题讨论】(1)烧碱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则滤渣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2)操作Ⅰ中需要将沉淀于液体分离,即为过滤操作,则需要漏斗;(3)氯化钡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如下:2NaHCO3+BaCl2=BaCO3↓+2NaCl+ H2O+CO2↑,当产生气泡和白色沉淀时,证明溶液B中含碳酸氢钠;(4)结晶后,过滤时的温度须低于32℃ (5)“母液”不能沿流程中虚线路径循环使用,原因是“母液”多次循环后,NaCl含量增加,则选②;【组成确定】先加硝酸,除去碳酸钠,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若含氯化钠,硝酸银与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①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粗产品;碱石灰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作干燥剂;②粗产品加热至270℃时,完全分解,产生水,二氧化碳,碳酸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遇水变为蓝色;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水,碳酸钠晶体分解也会产生水,C、D共增加m1是两部分水的质量,E质量增加m2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根据2NaHCO3 Na2CO3+H2O+CO2↑进行计算,水和二氧化碳质量比为9::22,所以m1:m2>9∶22。 【解析】 设碳酸氢钠质量为X 2NaHCO3 Na2CO3+H2O+CO2↑ 168 44 X 1.1g 168/44=X/1.1g X=4.2g ③当加热至36℃时,碳酸氢钠受热不会分解,根据②中碳酸氢钠质量为4.2g可知,粗产品中含有碳酸氢钠晶体28.6g,则碳酸钠质量=28.6g×(106/136×100%)=10.6g;当加热至36℃时,测得B中剩余固体27.4g,碳酸氢钠的质量为4.2g,则碳酸钠晶体质量=27.4g-4.2g=23.2g ,可列式为: 23.2g ×(106/106+18n×100%)=10.6g n=7,则化学式为:Na 2CO3·7H2O 考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分)图中的甲、乙、丙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甲、乙、丙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乙属于氧化物。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甲,可帮助消化。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甲的化学式            

(2)①若乙在常温下为液体,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乙的化学式为          ,丙的化学式为        

②若乙在常温下为气体,且可由甲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则乙的化学式为        ,丙能与①中的丙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写出一个即可)。

③写出①中的乙和②中的乙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

(5分)有一包固体粉末A,可能是NaOH、Na2SO4、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取少量该固体粉末进行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1)A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              

(2)若X为“沉淀不溶解”或“沉淀部分溶解”,则A中还含有            。若取消实验中的试剂换为            ,也可得出相同结论。

(3)写出②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查看答案

(7分)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一、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二、为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          (写化学式)。

(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测】

查阅资料1:Mg(HCO3)2溶于水。

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白色固体可能是         

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

【实验】

① 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          溶液,观察到            ,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

查阅资料2:MgCO3 、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进行了定量实验:

称取干燥的白色固体22.6 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1.8g,则白色固体中含有          ,再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8.8g,则固体中MgCO3 与Mg(OH)2的质量比为           

 

查看答案

(10分)下图是一些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按要求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上述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2)实验室以KMnO4为原料制取并收集一瓶O2,应选择      (填写编号)装置进行组装。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      (填编号)。

A.发生装置相同       

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为了更好地制取CO2气体,有同学将B装置改进为F装置。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                                    

(5)李丽同学设计了实验室制取CO2装置(如图所示),装置中出现了一处错误,你的纠正方法是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是否具有F装置的工作原理       (填“是”或“否”),理由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1分)草酸亚铁(FeC2O4)难溶于水,受热会分解。用硫酸亚铁溶液和草酸铵溶液反应可制备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180)。写出制草酸亚铁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