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 (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全 反应 |
B |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 加入NaOH溶液 | 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该溶液中含有Fe3+ |
C | 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KCl | 加入过量AgNO3溶液,过滤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所得溶液为NaCl溶液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反应前在瓶中放有少量水) | 完全燃烧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
下表中列举的是通常状况下除去混合物中所含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杂质的方法 |
A | Cu | 木炭粉 | 把混合物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之充分反应 |
B | CaO | CaCO3 | 高温煅烧 |
C | NH3 | H2O |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溶液的洗气瓶 |
D | NaOH | Na2CO3 | 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温度大于t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C.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
D.t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液降温到t1℃时,两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分数一定相等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面推理中正确的是
A.酸中都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C.酸与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反应
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境外疫情已发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O3。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O3)分子
C.过氧乙酸属于有机物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 : l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