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4分)化学实验室中有氯酸钾、二氧化锰、双氧水、高锰酸钾、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石...

(4分)化学实验室中有氯酸钾、二氧化锰、双氧水、高锰酸钾、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等药品和必须的用品仪器。   

1小冰只用一种纯净物制得了氧气,用该物质制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城和小美的争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小城同学:把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小美同学: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请你评价:(2)             的做法更好,并说出理由(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丽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你帮他画出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满分5 manfen5.com

 

 

(1)2KMnO4K2MnO4+MnO2+O2↑ (2)小城 (3)比较容易控制产生的(平稳)气流(4) 【解析】 试题分析:1(1)、小冰只用一种纯净物制得了氧气,应该选择高锰酸钾;2、小城同学的做法更好,因为他的操作更容易控制反应过程中产生平稳的气流。(4)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考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化学与我们密不可分,请回答如下问题(11分)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满分5 manfen5.com

(2)满分5 manfen5.com

(3)满分5 manfen5.com

(1)图是叶边发黄的大豆和遭病的甘蓝,这是因为它们生长时缺少_____________肥;

(2)尿素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尿素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隆平院士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水稻加工后就是大米,其中主要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在东北地区种植时,因为气温较低,应比南方额外施加的化肥种类为(4)______________。在实际生产中,为满足水稻生长需要,需要施加复合肥,请你写出这种化肥的特点是(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高。

汽车工作时产生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对空气会造成污染,可利用氨气在400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将其转化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气体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液体.则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6)_________________,

(4)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7)____________。

汽车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8)______;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一条措施(9)______;

 

查看答案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反应一段时间后,取32g反应后的剩余物,加入2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液体的质量为2224g,得滤渣52g,则原32g反应后的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50%            B80%            C125%            D20%

 

查看答案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MnO2固体 (KCl)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Fe粉(CuSO4)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Cl固体(Na2CO3

加过量稀盐酸

D

氧气(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稀硫酸的洗气瓶

 

 

查看答案

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小于25g

B20时,等质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查看答案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苏打和小苏打

  观察颜色

分别加热并将气体通石灰水

B

氧气和二氧化碳

分别伸入燃烧的木条

分别通过灼热的铜网

C

黄金和黄铜

加热后观察颜色

加稀盐酸观察现象

D

碳酸氢铵和磷矿粉

观察颜色

闻气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