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假定只含氯化钠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做了如下实验:称量某纯碱样品12 g,加入到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19.7g。
请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水和二氧化碳而变质。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
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1)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操作二的名称是 。
(2)固体A中一定含有 。
(3)溶液B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溶液B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 ②Na2CO3
③NaOH和Na2CO3 ④Ca(OH)2和 (填化学式)。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反思与评价】丙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2CO3,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是否含NaOH,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猜想③正确 |
实验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其实验目的是 。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一定有NaOH
B.一定有Na2CO3
C.一定有CaO
D.至少有NaOH、CaO中的一种
为了除去氯化钠样品中的碳酸钠杂质,兴趣小组最初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1)写出沉淀A的化学式 。
(2)加入CaCl2溶液后,分离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和蒸发所共同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3)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方案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请写出固体物质B的成分 (用化学式表示)。
(4)同学继续探究后又提出新的方案:将混合物溶解,若滴加过量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则既能除去Na2CO3杂质,又能有效地防止新杂质的引入。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你认为物质B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氢 (填“是”或“否”),理由是 。
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是 。
(2)t2 ℃时,将6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 g;
(3)若将A物质从A和少量B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来,宜采用的提纯方法是 ;
(4)将t2 ℃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 。
在“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课上,同学们做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氯化铜溶液之间反应的实验。为了对本课产生的废液进行绿色排放,甲、乙两位同学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和处理,请填空:
(1)甲同学取少量废液样品,观察到样品澄清并呈浅蓝色,由此猜想,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为 。
(2)乙同学欲将废液处理为无色的中性溶液后再排放,他向废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观察到 ,说明废液达到了该同学的排放要求。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以此为原料制得具有广泛用途的烧碱,其制取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利用风吹日晒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粗盐,风吹日晒的主要作用是 ;
(2)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 ;
(3)写出氯化钠饱和溶液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