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① 。收集...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①    。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②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    ①     (填序号),试管口应放    ②    ,其作用是       ③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④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①    (填选项)。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1)长颈漏斗 气体可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 (2)B、C(或B、D) 一团棉花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 分解反应 (3)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向下排空气法,由此推测该气体的性质为气体可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知装置组合是B、C(或B、D),因为其是粉末状固体在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根据水及其它气体除去的先后顺序为检验水的存在时先检验,除去水时后除去的原则,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c→d→a→b。 考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物质的除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红对暗紫色消毒粉A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__; G__________

(2)写出A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满分5 manfen5.com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上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①     。(填m或n)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值是      ①              

(3)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满分5 manfen5.com

A.氢氧化钠固体    B.生石灰固体    C.冰块    D.硝酸铵固体     E.浓硫酸    

 

查看答案

下图A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1)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①   

(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①  电子,它与氯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②        

 

查看答案

胃酸分泌过多的人不宜多饮碳酸型饮料,因为其中溶有较多的CO2气体,该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该酸的化学式是    ①  ,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②  色;常用胃舒平(主要成分含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向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的烧碱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的现象是     ④       ,所发生的反应中,不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      

 

查看答案

常用铝和氧化铁(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熔融状态下的铁单质对钢轨中的缝隙进行焊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2Al 高温X+2Fe,则X的化学式为  ①    ,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②       ,其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