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果腐烂 B.粗盐潮解 C.干冰升华 D.蔗糖溶解
“倡导绿色出行,拒绝雾霾生活!”南通市在城区范围内启动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项目,一期投放3000辆公共自行车,约设置150个网点,供市民使用。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是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C.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D.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足量镁条加入到氯化铜溶液 中,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同时有红色固体附在镁条表面。
【提出问题】产生气体是什么物质? 有红色固体又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稀硝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稀)=3Cu(NO3)2+2NO ↑ +4H2O
反应生成的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2迅速化合生成 N02,N0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作出猜想】猜想一:气体可能是氢气、红色固体是金属氧化铁;猜想二:气体可能是氢气、 红色固体是金属铜;猜想三: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红色固体是金属铜。
【交流讨论】大家思考后,一致认为猜想一和三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1)取少量红色固体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一不成立
|
(2)①用尖嘴导管将气体导出并引燃,同时在上方放一块干冷的玻璃片 ②取少量红色固体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稀硝酸 | 该气体能燃烧,且玻璃片上有______出现 红色固体溶解,得到蓝色溶液同时看到试管上部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继续探究】
(1)用pH试纸测得氯化铜溶液pH约为4,说明氯化铜溶液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离子。
(2)取7.68g 红色固体,加入100g稀HNO3溶液,如恰好完全反应,计算生成NO的质量(化学方程式见上)和反应前稀H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写出计算过程)
(6分) 下图中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甲、乙、丙物质的类别相同,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能使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丙中含氧45.3%,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的生产等。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甲的化学式 。
(2)写出丙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为 。
(3)写出丙→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分)(1)纯净物A可用作气体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160g B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反应完全时,生成132g C和72g D。
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
②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纯净的CaCO3可用来测定盐酸的浓度。采用适当的试剂,从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 获得高纯度CaCO3的流程如下:
试回答:
①写出Ca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使原料中各原子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是“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质可以再利用,请在流程图上用箭头标示再利用的路线(箭头要求:从可利用的物质出发,指向利用该物质的环节)
(10分) 某化学小组成功完成了下图所示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碳的组成。探究过程如下:
① ;
②称量装有干燥块状木炭的试管D,质量为50.8g,装有碱石灰的装置C质量为110.3g,连接A、B、D、C装置;
③从长颈漏斗加入足量3%的过氧化氢溶液,连接C装置,点燃酒精灯;
④待D中发生反应,熄灭酒精灯;
⑤ 在氧气流中冷却;
⑥称量试管D及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0.2g,装置C的质量为112.5g
已知:碱石灰的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木炭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B、C中所装药品足量,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
(2)步骤①为
甲.把装置从左到右,从下向上连接起来,检查气密性后装药品 乙.把装置从右到左,从下向上连接起来,装药品后检查气密性
丙.把装置从左到右,从下向上连接起来,检查气密性后装药品 丁.把装置从右到左,从下向上连接起来,装药品后检查气密性
(3)B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甲.吸收水蒸气 乙.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丙.吸收氢气 丁.吸收氧气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从而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
(5)如果步骤⑤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测定结果(即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