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 事 实 | 解 释 |
A | 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B | 氧气助燃 氢气可燃 | 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
C | 游客走近梨园时,迎面扑来梨花香 | 分子不断运动 |
D |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OH- |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金刚石 C.黄金 D.硫酸铜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的是
A.二氧化硫浓度 B.氮气浓度 C.二氧化氮浓度 D.PM2.5浓度
自然界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
A.碳循环 B.氧循环 C.二氧化碳循环 D.水的天然循环
小刚、小军、小红对一久置的NaOH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探究并测定其成分的含量。
【成分的确定】
三位同学都作出以下的猜想:
① 可能是NaOH;② 可能是Na2CO3;③ 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做出②③猜想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了验证①②③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再滴加稀HCl,有气泡产生,由此可推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肯定猜想 (填序号)是错误的。
(2)小军又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小军结合小刚的实验,认为猜想③是正确的。小红却认为小军的所得结论不确切,因为 。
(3)为探究白色粉末是否含有NaOH,小红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沉淀B的化学式为 。
②在操作1中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③小刚认为小红的这个方案也有问题,理由是_ ,但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证明粉末中还含有NaOH,则小刚改进的方法是 。
小刚对小红的实验作了正确的改进后进行了实验,实验现象和小红的一致,由此确定猜想③是正确的。
【各成分含量的测定】
三位同学利用电子天平共同作了以下测定实验,并记录如下实验数据。
称量项目 | 称量时间 | 质量(g) |
试样 | ———— | 10.00 |
装置+稀硫酸质量 | ———— | 241.2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15秒 | 249.2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35秒 | 249.0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55秒 | 249.00 |
(1)写出锥形瓶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2)试通过分析表中数据计算试样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反思】
有同学提出按上述实验所测得试样中Na2CO3质量分数会偏小,该同学的理由是(实验操作均正确): (答一条即可)。
已知A是铜锈,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C、F、H、I是无色气体,B通电时,电源负极产生I,正极产生H.根据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铜生锈与空气中氧气、水和 (填化学式)有关。
(2)写出F和I的化学式:F: ;I: ;
(3)在①~⑥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4)在实验室里加热一种固体可制备气体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