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食品或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牛奶变酸奶 B.水果榨果汁 C.黄豆酿酱油 D.粮食酿白酒
(5分)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8.5%的过氧化氢溶液40 g倒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5%的硫酸铜溶液6.6 g,使过氧化氢完全分解。
计算:(1)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g。
(2)产生氧气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后所得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7分)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Ⅰ 实验Ⅱ | 实验I、II中均观察到:白色固体逐渐减少,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NaH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在实验过程中用手触摸试管,发现盛Na2CO3的试管变热,盛NaHCO3的试管变冷。
【提出问题】两个实验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Na2CO3和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而NaHCO3和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的猜想有不足之处。
【设计实验】乙同学欲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分别向盛有0.5 g Na2CO3固体、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 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t1
②静置,测量温度t2
③分别加入10 mL 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t3
【实验记录】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 t1/℃ | t2/℃ | t3/℃ |
Na2CO3 | 23.3 | 20.0 | 23.7 |
NaHCO3 | 18.5 | 20.0 | 20.8 |
【分析与结论】
(1)甲同学猜想的不足之处是 。通过步骤①得到的结论是 。
(2)通过步骤②和③得到的结论是: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反思与评价】
老师指出乙的设计仍存在不足,并补充做如下实验:向盛有10 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 mL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1)此实验的目的是 。
(2)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盐酸的稀释过程是放热过程
B.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实验Ⅰ和Ⅱ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溶解和稀释有关
(6分)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化学性质。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向外拉注射器1 | 气球1微微鼓起, 注射器1中溶液变浑浊 | |
②将注射器2中的液体推入瓶中 | 气球1继续微微鼓起, …… | |
③打开K,将气球2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倒入瓶中后, 关闭K | 气球1继续变大, …… |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补全步骤②中的现象: 。
(3)补全步骤③中的现象: ,其中“气球1继续变大”的原因是 。
(4)通过本实验能验证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
(6分)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A B C
(1)仪器a的名称是 ,A中瓶底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
(2)B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7分)初中常见的6种物质A~F,由H、C、O、Na、S、Ca、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1)常温下,固体A与液体B反应,无气泡冒出,该反应在生活中可用于加热食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固体C常用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CO2。则C的溶液的pH 7(填“<”、“>”或“=”),CO2不能用固体C干燥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将固体D久置于空气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E的溶液,得到黄色溶液,同时有气泡冒出。该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
(4)向F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E中的一种,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变化前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一定减少
b.F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F可能是Ca(OH)2,加入的物质可能是Na2CO3
d.向上述浊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