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将SO2通入紫色KMnO4溶液,溶液变蓝
C.薯片上滴加碘水,薯片变蓝
D.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正常发光 B.石油的分馏 C.煤的干馏 D.海水晒盐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氧化铁和铜粉”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称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按照下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时要“先通一氧化碳气体,后加热” 的目的是 。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
(3)实验装置B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该装置的设计有一明显不当之处,你的改进方案是 。
[定量分析]
该兴趣小组按照科学的方案完成实验后,对充分反应后的管内固体X进行如下后续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固体X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
(2)有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 (填化学式)。
(3)根据以上实验流程,计算原混合物“氧化铁和铜粉”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A.燃烧的条件 B. 铁钉生锈的条件 C. 证明CO2与NaOH反应 D. 分子运动的现象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 直接接触。若用稀硫酸来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稀硫酸溶液中,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 与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烧杯①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填写物质序号)。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5)将t2℃时a、b、c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物质序号)。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里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指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氧化钙可以作食品干燥剂的原因
(2)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 )反应
(3)氨气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