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说明诗人在诗中表达情景的科学道理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解析】 试题分析:分子基本性质:1、质量、体积都很小;2、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3、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要证明分子可分,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故选D 考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查看答案

市场上有一种外观类似黄金的Cu—Zn合金 ,现取合金粉末20g放入烧杯中,加入50 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剩余物的质量为69.8 g。   求: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③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④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

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而无法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为了证明这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         ,理由是                                      

(2)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填“是”、“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4)写出(3)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以下操作顺序进行.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g,水____ml(水的密度为1g/ml),应选________量筒(10ml 、 50ml、100ml 、200ml)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   )      

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调节平衡螺母 D.向右盘加砝码

(3)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4)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A.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      B.只在称量食盐的托盘垫上了干净的纸

C.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查看答案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关于铁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请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A,写出A的化学式           

(2)写出防止铁生锈的一种方法                  

(3)若要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只需选用Fe、Ag和X溶液三种试剂,X是          溶液,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4)若X为稀硫酸,向Fe和X溶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对滤渣和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分析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和ZnSO4      B.滤渣中只含有Fe

C.滤液中一定含有ZnSO4              D.滤渣中一定含有Zn和Fe.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