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针对霾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了修订,首次将PM2.5作为发布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PM2.5中文名为“细颗粒物”,它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式雾霾的主要组成,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径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煤燃烧产生的废气、工业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1)下列事实能减少PM2.5污染的是 。
A、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B、用加高烟囱的方法处理工厂产生的废气
C、研制开发清洁能源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2)人们外出时常戴上N95、N99型口罩以防止PM2.5进入肺部,口罩所起的作用与化学中的 原理相似(填实验操作名称)。
(3)从雾霾的组成看,它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在雾霾天气时,由于日照少,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会影响健康,可以多吃一下海鱼或动物肝脏、蛋黄等。维生素D的种类很多,其中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维生素D2属于 (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其组成元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5)雾霾防治中,减排是硬指标,应该重点从控制燃煤和机动车污染入手。汽油、柴油、乙醇、天然气都可以用于汽车燃料。它们燃烧时将 能主要转化为热能,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你能做到的是 。
(6)择机进行人工降雨可减轻雾霾影响,在人工降雨中,可用 作致冷剂。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质量/g |
10 |
3 |
90 |
0 |
反应后质量/g |
3.2 |
3 |
待测 |
3.2 |
A.X是反应物 B.Y可能是催化剂
C.W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放入
硫酸铜溶液中 无紫红色固体析出 铝不如铜活泼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 木条复燃 氧气能支持燃烧
C 将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 CO具有可燃性
D 将水滴在生石灰上 冒出白雾 该反应生成水
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
A.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两种生成物中氢、氧分子个数比为2:1
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要成分竹炭纤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竹炭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
B.(C6H10O5)n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C6H10O5)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n
D.竹炭纤维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5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C.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60℃时,100g水溶解90g硝酸钾,所得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