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 ...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
[实验步骤]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看到的现象是______,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2)看到的现象是______,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3)看到的现象是______,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1)根据水呈中性,以及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性质回答. (2)NaCl(pH=7)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溶液呈中性,以及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性质回答. (3)根据NaOH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以及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性质回答. 【解析】 (1)水呈中性,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性溶液才变红,故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不变色,结论是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NaCl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只有遇碱性溶液才变红,故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不变色,但溶液中含有钠离子,说明Na+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3)NaOH溶液呈碱性,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故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变红色,NaOH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2)已证明钠离子不能使指示剂变色,所以结论是OH-使指示剂变色. 故答案为:(1)无色酚酞不变色;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2)无色酚酞不变色;Na+不能使指示剂变色;(3).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想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进行下列实验操作: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30mL,用温度计测出其温度为13℃.然后向其中加入5.6gNaOH固体,恰好完全反应.再用温度计测出温度为22℃.由此,该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所得出结论的依据是否科学?______(选填“科学”或“不科学”)
理由是 ______
(2)根据本实验的目的,请你改进他的实验操作 ______
查看答案
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水透明、澄清、略显蓝色.一同学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的盐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的滤液分成两份,一份滤液中加入稀硫酸,也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溶液.试回答:
(1)用化学式回答:加入过量的盐酸,生成的白色沉淀是______
(2)废水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填编号)
A、氯化物B、硫酸盐C、硝酸盐D、碳酸盐
(3)该同学设计了一个从废水中除去重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如下
[已知白色的Fe(OH)2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生成红褐色的Fe(OH)3]:
manfen5.com 满分网
①金属X为______,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为(写化学式)______
②第Ⅳ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
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是因为它在空气中不仅易 ______,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且还能跟 ______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检验该固体是否变质可选用试剂的化学式为 ______;除去该杂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查看答案
某农场附近新建了一座燃煤火力发电厂后该农场的小麦产量急剧下降.经农场技术员测定:雨水pH约为4、土壤pH约为5.已知一些重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如下表:
作物①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油菜⑤马铃薯
PH6~76.3~7.56~76~74.8~5.5
(1)根据上表数据,你认为这种土壤最适合种植的作物是(填编号)   
(2)若继续种小麦,你认为最好选用以下(填编号)    试剂来改良土壤.
①工业盐酸    ②熟石灰    ③纯碱
(3)该地区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
(1)将带锈铁钉投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观察到铁钉表面上的     被除去,溶液由     色变为     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如将上述铁钉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除了能观察到上述现象外,还可以看到     的现象,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