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下列装置能达到对比实验目的是( ) A.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 B...

下列装置能达到对比实验目的是( )
A.manfen5.com 满分网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
B.manfen5.com 满分网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研究
C.manfen5.com 满分网
燃烧条件的研究
D.manfen5.com 满分网
探究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本题是四个对比试验,对比试验关键是要采用控制变量,即控制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不变.所以可以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分析解答.如选项A是对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探究,题中催化剂不同,浓度也不同,有两个变量,所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解析】 A、根据控制变量法原则可知,试验中存在两个变量一是浓度不同,二是催化剂不同,所以实验结果不准确.错误. B、因为实验中同时改变两个条件,一是浓度不同,二是状态不同,所以实验结果没有意义,所以错误. C、本题是研究燃烧的条件,题中采用了两个变量,一是可燃物不一样,水的温度不一样,所以错误. D、本题是探究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装置C是一个对白实验,放在空气中不会变色,由于浓氨水易挥发,所以以后装置B中水变为红色,说明氨气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了整个烧杯中,所以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正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查看答案
为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小明选取成分相同的大理石碎屑、块状大理石两种样品各6克,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每2分钟读取一次电子天平的示数,据此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记录前18分钟数据如下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时间/分24681012141618
大理石碎屑生成的CO2质量/克1.451.751.982.182.302.362.402.402.40
块状大理石生成的CO2质量/克0.450.801.101.361.601.811.982.112.20
manfen5.com 满分网
(1)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如图装置中的哪一现象可判断反应结束?______
(2)结合表格分析,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最多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______
(3)当反应进行到18分钟时,块状大理石中有多少克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友情提示: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序号)manfen5.com 满分网
(1)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
(2)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此外,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也能产生CO2(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Na2CO3+H2O+CO2查看答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试验中,小明出于好奇,他将一小包铜粉和铝粉的混合物放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上层溶液呈蓝色,底部有不溶物.于是同学们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研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所含溶质有什么?
【猜想与假设】(1)小红同学认为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则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同学们对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多种猜想,经讨论,其中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种猜想是;猜想①    (用化学式表示,下同)②   
【设计实验】
(3)同学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成立.
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猜想①成立
方案二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猜想②成立
查看答案
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黑色单质,D是黑色固体氧化物,B、C、E是无色气体,B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D中含有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化,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它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评述物质B的“利”与“弊”(各写一条)
利:   
弊:   
(2)D转化成C的化学方程式:   
(3)D转化成C的过程中的另一种生成物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