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u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3)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
(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
A.

道耳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元素R的结构示意图为:
(1)当x=10+y时,该粒子为
(填“原子”、“阳粒子”或“阴离子”),当x<10+y时,该粒子为
.
(2)当y=2是x=
.该元素能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若该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是R-,则x=
,y=
.
查看答案
硫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一个二氧化硫(SO
2)分子中共含有______个原子核,______个电子,已知一个镁原子质量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2倍,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查看答案
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
B.2m
C.m
D.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
如图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如图是钠与氯气(Cl
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反应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
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D.反应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得失电子情况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