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气体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假定气体全部被吸收),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干燥剂+U形管 | 101.3g | 103.1g |
石灰水+广口瓶 | 313.0g | 315.2g |
根据实验数据填写下列各空白处:
(1)实验结束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
(2)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
(3)该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该燃料的化学式为______.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过氧乙酸在医药中常用作杀菌剂,也可用于食品的消毒.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
2H
4O
3.请计算:
(1)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过氧乙酸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查看答案
某学习小组围绕“气体实验室制取”进行了研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
(1)原理分析:实验室制取CO
2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不用Na
2CO
3与盐酸反应制取CO
2的原因是______.
(2)发生装置:图①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在加热的情况下制取CH
4,应选图______(填序号)发生装置.
(3)收集装置:实验室收集NH
3(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收集CO
2时,常用图③收集装置,气体应从______(填字母)端通入.
(4)实验操作:用KMnO
4制取O
2的操作过程可概括为“组装仪器→______→______→______加热试管→收集气体→停止加热”.
查看答案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有:①先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②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③将燃烧匙插入广口瓶,并塞上塞子;④燃烧完毕后,打开止水夹.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过量,目的是______.
(2)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放入广口瓶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待燃烧停止,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
(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
(4)拔去橡皮塞,迅速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会看到______,然后倒入澄清石灰水,塞紧橡皮塞,观察到______.
(5)上述现象说明,空气主要由能支持燃烧的______和性质较稳定的______组成.
(6)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
查看答案
原子序数11-17元素的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结合下图回答:

(1)原子序数为15的原子质子数为______最外层有______电子;
(2)结合上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内容:
①原子序数为13的原子形成的离子符号______,
②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原子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③原子序数为12、17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3)从11-17,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其原子结构(或元素的性质)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是:______.(任写一条)
查看答案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1)为完成此次任务所做的各项准备中,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飞船内电路系统的设计
B.制作神舟九号太阳能帆板的材料
C.航天员在地面进行1500多次对接操作模拟训练
(2)四氧化二氮(N
2O
4)是运载神舟九号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之一.在室温、101kPa时,四氧化二氮是无色气体,易转化为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氮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破坏臭氧层.因此,我国将于2014年投入使用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将全部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新型环保燃料.
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四氧化二氮属于
(填字母序号).
A.单质 B.化合物
②在一定条件下,四氧化二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③液态四氧化二氮的化学性质与气态四氧化二氮相同,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