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写出A图中产生气体的化学表达式______
(3)B图中,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______
(4)C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__
(5)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请你分析回答:
物质镁条含碳0.05%的铁丝含碳0.2%的铁丝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
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未填)______
______
由实验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现象与铁丝中______有关.
(1)实验室常用仪器写出名称; (2)根据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3)针对实验现象判断二氧化碳的性质; (4)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5)通过对比可知铁丝含碳越高,火星越多,所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与含碳量有关 【解析】 (1)实验室常用仪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 (2)碳酸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3)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利用二氧化碳这一性质可以进行灭火.故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灭火; (4)铁丝即便在氧气中也很难直接点燃,所以点燃前必须用容易燃烧的物质引燃;故填:引燃铁丝; (5)由前三项对比可知铁丝含碳量越高火星越多,所以未填内容应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由以上探究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的多少与含碳量有关,所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铁丝中含碳量≥0.6%.故填: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含碳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实验小组从护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
A、水样呈黄色,有异味;B、水样浑浊,有固体小颗粒.
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1)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    (填操作名称),除去固体小颗粒,在此操作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若过滤结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3)为了判断得到的水是硬水或软水,可加入    进行检验.
(4)同学们想知道所得滤液中是否溶解了某些物质,可接着对滤液进行    (填操作方法).
实验室现有下列仪器和用品,要进行该步操作,必须用到的是(填序号)   
①试管;②铁架台(带铁圈);③烧杯;④酒精灯;⑤滤纸;⑥玻璃棒;⑦量筒;⑧蒸发皿. 查看答案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是提升我们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呈红色.可能错误操作是______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可能错误操作是______
(3)用如图装置来制某气体,分液漏斗中有液体,打开活塞时,发现液体只滴了一会儿就不再往下滴,检查导管没有堵塞,止水夹也没夹乳胶管.可能错误操作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写下列反应的化学表达式,并回答问题:
(1)镁条燃烧______ 2MgO 查看答案
在“氧气、稀盐酸、氯化钠(食盐主要成分)、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氮气”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1)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______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
(3)通电时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______
(4)新鲜的生鸡蛋(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得到“无壳鸡蛋”所需______
查看答案
比较出真知.请你比较下列物质性质,在答案纸上填上“>”“=”或“<”.
(1)沸点:液氮______液氧             (2)水蒸气含量:呼出气体______吸入空气
(3)密度:氧气______空气             (4)化学活泼性:氧气______氮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