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媒体近日报道:某些方便面遭到增塑剂(化学式为C10H10O4)污染,长期摄入增塑...

媒体近日报道:某些方便面遭到增塑剂(化学式为C10H10O4)污染,长期摄入增塑剂可引起血液系统、生殖系统损害.计算:
(1)增塑剂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增塑剂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3)增塑剂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根据增塑剂的化学式为C10H10O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 (1)由增塑剂的化学式为C10H10O4, 则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1×10+16×4=194, 故答案为:194; (2)由增塑剂的化学式为C10H10O4, 则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0=12:1, 故答案为:12:1; (3)由增塑剂的化学式为C10H10O4, 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3.0%, 故答案为:33.0%.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提出问题】煤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X,其中X的化学式是: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根据上述资料,甲、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
manfen5.com 满分网
实验现象为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甲同学认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案不合理,于是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
manfen5.com 满分网
【结论与反思】(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2)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   
(3)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乙同学的实验中    查看答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几组重要的对比实验.
manfen5.com 满分网
(1)实验1中,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2)实验2中,观察到A烧杯中的现象是    ,由此可验证分子    的性质.
(3)实验3中,最易生锈的是    ,对比铁钉表面的不同现象,可推知防止铁生锈的原理.生活中使用过的菜刀、铁锅等铁制品,清洗后需要及时擦干放置,可以减少    对铁锈蚀的影响.
(4)实验4中,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    ,涉及到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
manfen5.com 满分网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    (填字母)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接近瓶口,若观察到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
(4)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在实验室里,可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实验还可得出有关一氧化碳的相关化学性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A~M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C的固体俗称“干冰”,只有B、E、G是单质,①~⑤为上述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略去),这5个反应过程中出现了“产生气泡”、“生成白色沉淀”、“固体颜色变化”、“发光放热”、“有浅绿色溶液生成”等现象.
①A+B→C  ②D→B+E   ③C+L→F+D  ④A+K→C+G  ⑤G+H→E+M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C    、F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④   
    查看答案
金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研究金属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利用金属.
(1)铝、铁、铜是常见金属.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manfen5.com 满分网
(2)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MgSO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manfen5.com 满分网
请回答:
(Ⅰ)金属A是    ;金属B是   
(Ⅱ)操作a的名称是   
(Ⅲ)写出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Ⅳ)实验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硫酸铜溶液外,还可选用的试剂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