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原煤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造成大气的污染.某煤场向原煤中加入...

原煤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造成大气的污染.某煤场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消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manfen5.com 满分网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m值是______
(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1400t,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以推出m的值,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种反应物可以求出另一种物质的质量. 【解析】 (1)方程式的左边有2个钙原子,所以,n为2,m为2; (2)设理论上最多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2CaO+2SO2+O22CaSO4 112  128 1400t×80%  x x=1280t 故答为(1)2; (2)1280t.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实验室所用硫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1)硫酸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硫酸中H、S、O元素的质量比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2)欲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用这种浓硫酸的体积是______;需加水的质量是_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
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这一现象激发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manfen5.com 满分网
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   
丙同学认为:为确保安全,实验前应先收集一试管气体,用拇指    ,若不发出    ,方可采用上面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
经丙同学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   
【思维拓展】
(1)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    物质.
(2)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有一同学设计了如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    查看答案
几位同学根据下列各实验装置图,设计和讨论了以下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写出上述装置中二种玻璃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
(2)万超同学说:“选择A与______组合成装置并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可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K2MnO4+MnO2+O2查看答案
如图中的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根据图示关系回答:
manfen5.com 满分网
(1)甲物质的元素共有______种;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3)若常温下乙为无色液体,则A为______;C为___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_ Cu+H2O 查看答案
有一种碳酸盐的矿石,其主要成分为BaCO3和CaCO3,这两种盐具有相似的性质:都难溶于水;高温煅烧都可以分解成为氧化物.钡和钙元素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氢氧化物溶解度有一定的差异,下表所示的是两种氢氧化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4080
Ca(OH)2溶解度/g0.1870.1410.094
Ba(OH)2溶解度/g1.678.22101.4
小明根据上述信息,设计出除去矿石中CaCO3得到较纯净的BaCO3的实验流程图.
manfen5.com 满分网
(1)请你在空白的方框中填上相应的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①②④中含钡元素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BaO+CO2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