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为了弄清一个防空洞内气体成分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甲、乙两个兴趣...

为了弄清一个防空洞内气体成分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甲、乙两个兴趣小组的同学从防空洞内采集了一些气体样品,分别用下列盛有药品的仪器(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均省略)检查气体成分.)manfen5.com 满分网
(1)甲组采用分别检验的方法进行实验:
①当选用B装置时,B中出现______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水蒸气.
②当选用D装置时,D中溶液变混浊,证明样品中含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当选用______装置(填序号)时,该装置无明显现象,证明样品中不含一氧化碳.
(2)乙组采用上述仪器按B→D→C→E→A顺序连接用来检验气体样品,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写出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有了上述检测结果后,进人防空洞前还需进行______试验,因为空气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超过10%时,可以使人窒息,以致死亡.
首先要明确每一个装置的作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来证明是否含有还原性气体,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来证明水分,浓氢氧化钠溶液一般用来除去酸性气体,石灰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浓硫酸用来吸收水分.多个装置进行组合时,要根据实验要求正确的按顺序连接,以排除可能造成的干扰. 【解析】 ①白色硫酸铜粉末遇到水会生成蓝色的胆矾,当白色固体变蓝时就说明有水存在.②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变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③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的铜,无现象就说明没有一氧化碳气体. (2)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就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对后面实验的干扰. (3)人畜进入含二氧化碳的山洞或低洼的地方时要做灯火实验,避免过量的二氧化碳对人畜造成危害. 答案:(1)①白色固体变蓝     ②Ca(OH)2+CO2═CaCO3↓+H2O     ③A (2)除去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3)灯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有含碳物质:①金刚石,②石墨,③CO,④CO2,⑤Na2CO3,已见有报道的还有:⑥C60,⑦C3O2,⑧C5O2⑨C12O9等.
(1)其中属于碳单质的有______,属于碳氧化物的有______(均填序号).
(2)根据CO与CO2两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中碳元素或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反应物的关系,确定C3O2转化成CO2的另一反应物,类推写出C3O2完全转化为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CO2 查看答案
在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某教师用下图所示装置设置问题情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初中化学知识来进行分析推理:(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未画出)
manfen5.com 满分网
实验时,通过足够的压力作用使气体x从左向右依次通过灼热的y、装置(b)、(c)…,学生记录了有关的实验现象:
①(a)中y逐渐由黑色变为红色;②(b)中z变为蓝色;③(c)中出现浑浊.
请你据此分析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y______,z______
(2)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
(3)将x的三种可能组成填于下表.(注意不能填写与(a)、(b)、(c)装置中出现的现象无关的气体
123
   

查看答案
“南极的冰化了”,这是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的标题,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神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然又一次放出的警告:地球正在变暖!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比如说双面使用纸张.双面使用纸张和减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3)请再举出一件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的事情______
查看答案
张兵同学为了探究CO2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点燃两支短蜡烛,然后沿烧杯内壁倾倒二氧化碳,根据实验回答:
(1)观察两支蜡烛的变化,写出实验现象______
(2)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石灰石是我省的主要矿产之一.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1234
加入样品的质量/g5101520
生成的CO2质量/g1.763.524.4m
(1)哪几次反应中碳酸钙有剩余?
(2)上表中m的值为?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