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生石灰作干燥剂: ,该反应是 ...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生石灰作干燥剂:    ,该反应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铜绿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铜绿属于    .(选填“酸”、“酸式盐”、“碱”、“碱式盐”或“正盐”)
(3)用氨水中和含有硫酸的废水:    ,基本反应类型是   
(4)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    检验产生的气体可以用    试纸放在试管口
(5)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此时液体的导电性比反应前    (选填“增强”或“减弱”或“不变”).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放出热量. (2)根据铜绿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二氧化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酸、碱、盐以及酸式盐、碱式盐、正盐的判断方法进行判断. (3)利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O+H2SO4═(NH4)2SO4+2H20)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类型的特点进行判断,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与化合物;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4)硫酸铵晶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硫酸钙和水同时产生一种氨臭味的气体,知:反应物硫酸铵和熟石灰,生成物硫酸钙、水、氨气.氨气为碱性气体,故用紫色石蕊试纸验证. (5)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和反应后溶液中的成分进行分析; 【解析】 (1)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作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铜绿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式是:Cu2(OH)2CO3 +4HCl=2CuCl2 +3H2O+CO2↑.铜绿是由金属离子、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组成,故属于碱式盐;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O+H2SO4═(NH4)2SO4+2H20:该反应为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4)硫酸铵晶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硫酸钙和水同时产生一种氨臭味的气体:(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氨气为碱性气体,故用紫色石蕊试纸验证. (5)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前的氢氧化钡和硫酸都是电解质,导电性强,反应后生成物都不易电离,故答案为:Ba(OH)2+H2SO4═BaSO4↓+2H2O,减弱; 故答案为:(1)CaO+H2O=Ca(OH)2;放热;(2)Cu2(OH)2CO3 +4HCl=2CuCl2 +3H2O+CO2↑;碱式盐;(3)2NH3•H2O+H2SO4═(NH4)2SO4+2H20;复分解反应; (4)(NH4)2SO4+Ca(OH)2=CaSO4+2NH3↑+2H2O;紫色石蕊;(5)Ba(OH)2+H2SO4═BaSO4↓+2H2O;减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表栏目空格内,填写正确的名称、化学式、类别.
序号(1)(2)(3)(4)
名称氦气______氢氧化钙销酸铵
化学式______FeOCa(OH)2NH4NO3
类别单质氧化物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B.t2℃时,将15ga物质加入到25g水中充分溶解,所形成溶液的质量是40g;溶液是饱和的
C.从溶解度曲线上看出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最强
D.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的是C物质
查看答案
以下关于电解水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化合物
B.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上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1:2
C.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分子个数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离子不能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Cu2+、Ca2+、CO32-、SO42-
B.Na+、K+、Cl-、NO3-
C.Ba2+、H+、Cl-、NO3-
D.Na+、NH4+、NO3-、Cl-
查看答案
下列区分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空气与二氧化碳
B.用肥皂水区分硬水与软水
C.用水区分CuO粉末与MnO2粉末
D.用酚酞试液区分纯碱溶液与盐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