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1)现有下列微粒:①Na+ ...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习的特点.
(1)现有下列微粒:①Na
+ ②3H ③3N
2 ④CO
32-.其中能表示3个原子的是
(填序号),①和④两种微粒构成的化合物属于
(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次氯酸钙[Ca(ClO)
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ClO)
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其中钙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最简整数比).
(3)在一定条件下,A、B两种物质反应可生成C、D(A、B、C、D均由分子构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4种原子 B.该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C.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D.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
E.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B分子的个数比是4:3.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2)常见的化石燃料有天然气、石油和
.它们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是
.
(3)下列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做法正确的是
.
A.直接排放工业废水 B.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4)铝锅不宜长期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因为金属铝能与它们发生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
2O=2NaAlO
2+
.
(5)生活中常用管道煤气(主要成分C
4H
10)和天然气(主要成分CH
4)两种燃料.若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
4H
10和CH
4,C
4H
10消耗氧气的质量
CH
4消耗氧气的质量(填“>”、“<”或“=”).
查看答案
向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FeCl
3B.过滤后得到的固体可能是纯净物
C.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可能会增加
D.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会减少
查看答案
下列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对应且合理的是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 木条火焰熄灭 | 集气瓶中已集满 二氧化碳 |
B |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钙 | 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
C | 探究物质溶解于 水的热量变化 |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搅拌 | 溶液温度下降 | 盐类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温度下降 |
D | 比较铝和铜的金 属活动性 |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银白色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 铝比铜活泼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某净水丸分内外两层,对饮用水有杀菌消毒作用.使用时直接将它投入适量水中,外层的优氯净(C
3O
3N
3Cl
2Na)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HClO)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几分钟后内层的亚硫酸钠(Na
2SO
3)会将水中的余氯(HClO等)除去.下列关于该净水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氯净由4种元素组成
B.经过净水丸处理过的水为纯净物
C.使用净水丸时,要先破碎后再使用
D.除去余氯的反应之一:Na
2SO
3+HClO=Na
2SO
4+HCl,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

一定质量的镁条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M
2与M
1的差表示的是( )
A.生成MgO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Mg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O
2的质量
D.剩余的O
2的质量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