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回答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是...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回答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是______,其中比重最大的是______,有利于发展_______业。耕地、林地比重_______,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_______,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与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耕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

(3)我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____________(山脉)和西南_______(山脉)。

(4)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原因是______

①我国可垦荒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②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多  ③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的需求量会增加  ④大规模植树造林,使土地面积迅速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类型齐全;可利用草地;畜牧;小;大 (2)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800;面积日益减少 (3)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脉 (4)A 【解析】 试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是类型齐全,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可利用草地,有利于发展畜牧业,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耕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积日益减少. (3)我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山脉)和西南横断(山脉). (4)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原因是①我国可垦荒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②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多③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的需求量会增加,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部开发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读有关图表回答问题。

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

草地

38.23%

林地

17.7%

耕地

7.1%

其它

36.97%

 

(1)西部地区各土地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该土地类型有利于发展________

A、畜牧业  B、林业  C、渔业  D、种植业

(2)西北地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________;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

(3)西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开发中应注意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例中字母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土地利用类型A和B主要分布于________ 地区和________ 地区(干湿地区),地形主要是________ 和低缓________ 。二者大致以________ 一线为界。

(3)土地类型C所分布地区的地形主要是________ 。土地类型D主要分布在________ 地区。

 

查看答案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南北水资源、耕地资源比例图

材料三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因地下水过度开采,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千米的大漏斗。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看:________。从水资源的供需状况看,百色市属于________。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________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_________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南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________(合理/不合理)。

(4)我国很多城市近几年来缺水逐渐严重,为缓解城市的缺水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________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土地资源________.(充足或不足),所以,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查看答案

下列农业类型与地理区域组合正确的是( 

A. 南方地区灌溉农业    B. 北方地区水田为主的农业

C. 西北地区旱地为主的农业    D. 青藏地区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