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从东西半球看,大部分位于_______...

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从东西半球看,大部分位于_____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________半球。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被北极圈,________________三条纬线穿过,从五带的划分看,亚洲大部分处在____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亚洲西部与________洲陆地相连,西南以①________运河与非洲为界,东临A________洋。南临B________洋,北临C________洋。

 

(1)东;北 (2)北回归线;赤道;北温 (3)欧;苏伊士;太平;印度;北冰 【解析】本题考查亚洲的地理概况。 (1)亚洲从东西半球看,大部分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被北极圈,北回归线和赤道三条纬线穿过,从五带的划分看,亚洲大部分处在北温带。 (3)从海陆位置看,亚洲西部与欧洲陆地相连,西南以①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临A太平洋。南临B印度洋,北临C北冰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材料与“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南极昆仑站,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这也是中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1)图中①②③代表我国三个科考站,其中________ 是昆仑站.   

(2)去南极科学考察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这时北半球大致处在________ 季.   

(3)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烈风、干燥.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是________ .   

(4)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________ ,所以有些考察队选择从此进入南极洲.   

(5)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相似的地方是           

A. 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B. 水力资源丰富             C. 都已经有人类定居             D. 淡水资源丰富

(6)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请你推测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A. 气候变暖       B. 人类活动       C. 大陆漂移    D. 植被迁徙

 

查看答案

读图 “南极洲网”,回答下列问题。

    

(1)南极洲是地球最________部的陆地,四周被大洋环绕,A________洋,A的西边是________洋,A的东边是________洋。   

(2)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3)南极洲与其他大洲相距遥远,只与________洲距离较近。   

(4)B处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考察站________站,B在南极点的________方向,C________站,C在南极点的________方向。   

(5)B、C两站中,哪一处会发生极昼、极夜现象?

 

查看答案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人类最后的净土,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两极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掀起了极地科学考察的热潮.现在,许多国家在极地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

材料2:“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示意图”

(1)南极和北极地区中,世界固体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_地区,企鹅是________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素有“________”之称.除了严寒之外,降水稀少,被称为“________”.   

(3)南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图中A表示________洲;北极地区主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三大洲,其中B表示________洲.   

(4)南极地区的三个科考站长城站、昆仑站、中山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其中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________方向,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月至2月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此时是南极的暖季,白昼长

B.此时南极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

C.此时南极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方便选址

D.此时南极出现极夜现象,风雪小.   

 

查看答案

我国位于七大洲中的亚洲,与其它大洲相比,亚洲是世界上跨________ 最广、________ 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查看答案

亚洲所跨的温度带是热带、温带和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