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共12分) (1)黄河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①...

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回答问题(共12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黄河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2分)

(2)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③____________平原,④_______________平原。(2分)

(3)从降水季节分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质等状况,分析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黄河下游泛滥成灾在自然方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汾河 渭河 (2)宁夏 河套 (3)降水集中于夏季,地表植被稀疏,土质疏松 (4)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 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解析】 试题分析: (1)黄河中游支流很多,主要有汾河和渭河,汾河位于山西省,大致呈南北流向,渭河位于陕西省,大致呈东西流向。 (2)黄河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同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也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所以③是宁夏平原,④是河套平原。 (3)黄河中段流经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每年7、8月份,黄河流域降水集中,一遇暴雨,雨水夹带了大量的泥沙一起汇入黄河。 (4)黄河河水从中游带来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河水流速变缓,于是大量的泥沙就沉积了下去,常年积累,堆积在河床上,致使河床升高,形成“地上河”。黄河在下游泛滥成灾,在自然方面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黄河水土流失。要根治黄河重要工作是加强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不流失。 考点:黄河的主要支流、黄河的贡献、黄河的水文特征、地上河的形成及黄河治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分,共10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A虚线是____________等降水量线分界线,此线以西为____________地区,降水____________。

(2)B虚线是____________分界线,此线以东地形以____________为主。

(3)C线为一月____________℃等温线,大体与___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北耕地以____________为主,以南以____________为主,海南的农作物熟制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每空1分,共10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山脉: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河流:④____________

地形区:⑤____________盆地

省区:⑥______________

行政中心:⑦____________市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 (国家)  B__________ (国家) C____________海

 

查看答案

读我国沿北纬36度附近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8分)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我国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呈______________分布。

(2)第一级阶梯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平均海拔____________米以上。

(3)四川盆地位于________级阶梯上;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到近海海底,其地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洋。

 

查看答案

把下列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与简称对号入座:(6分)

A.湖北省①粤

B.山西省②鄂

C.湖南省③晋

D.甘肃省④湘

E.江西省                    ⑤甘或陇

F.广东省                    ⑥赣

 

查看答案

将各高原与其相应地面特征对号入座(4分)

A.黄土高原①冰山广布

B.云贵高原②地面平坦

C.内蒙古高原③崎岖不平

D.青藏高原④沟壑纵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