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下列关于亚洲地形、地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较低 B、...

下列关于亚洲地形、地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较低

B、以高原地形为主,山地、平原、盆地极少

C、东西部高,中部低

D、以平原地形为主,山地、高原、盆地极少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亚洲地势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高原为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亚洲与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分别是(   )

A、乌拉尔山、苏伊士运河    B、苏伊士运河、白岭海峡

C、乌拉尔山、白岭海峡      D、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

 

查看答案

读台湾地区图,回答问题(10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填写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B_______ 海峡C_______  城市D_______   E_______  省区简称F_______

(2)台湾岛最高峰G是_______

(3)台湾人口最多的民族是_______,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5)2008年5月份,中国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对缓解台海局势,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方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习惯上把这次访谈称为“雨过天晴”之旅。请问这位主席是(   )

A、陈云林        B、连战     C、宋楚瑜       D、吴伯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下面是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占全国0.34%的土地,1.8%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8%的国内生产总值。

(1)这位“老人”指的是谁?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它们分别是谁?其中哪两个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3)珠江三角洲发挥了中国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请说出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地理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策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5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农业区A_______;   山脉B_______;   城市①_______;     ④_______。

(2)黄土高原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

(3)黄土高原从四大区域来看,位于_______地区。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人们摸索出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08年,北京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喜悦,京城市民走上街头,欢呼雀跃,13亿民众直接参与其中,给国际奥运史添彩。

材料二:北京顺利取得了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承办权,但奥委会委员对北京提出了环境和交通等问题,北京目前的环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要使北京的环境满足要求,还需大量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其中北京的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是最难处理的一个环境问题。

(1)北京适中的气候也是申奥成功的因素之一。北京地处中纬度______带,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____。此外,距海不远,使北京的冷热、干湿都适中,北京与东面的_______相隔仅150多千米。

(2)北京于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体现了北京的哪一城市职能(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国际交往中心       D、经济中心

(3)北京举办奥运会提出的三个创新新理念是(     )

A、新中国、新北京、新奥运   B、优美、绿色、环保

C、更快、更高、更远      D、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文化奥运

(4)北京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应当(     )

A、植树种草            B、减少传统建筑      

C、增加车辆数量        D、禁止外来人口流入

(5)沙尘暴对北京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治?

(6)请你为解决北京市区交通堵塞问题提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