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精做03 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新题抢做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宋元加速发展的文化平民化进程,是戏曲走向成熟和繁荣的重要历史文化动因。

中唐以前的文化是以贵族文化为主体的,平民文化处于附庸地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属于贵族的雅文学是文坛的正宗,属于平民的俗文学只是一股暗流。中唐以后,文化平民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思潮,至宋元又不断得到加速发展,从而使雅文学一枝独秀的文坛格局,一变而成两宋的雅俗并峙,再变而成金元的俗文学蔚为大观。如果脱离这一历史文化背景,脱离联系经济与戏曲的诸多中介因素,单纯从物质基础的角度去寻求解释,那么,戏曲晚熟的真正原因以及它何以能够在宋元之际走向成熟与繁荣,始终只是一团迷雾。

文化平民化思潮的涌动根源于政治结构和经济土壤的变化。唐代以前,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是以门阀士族地主为主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唐代统治者夺取政权后,削弱门阀贵族对各级政权的垄断,采取了许多措施对门阀贵族进行抑制。安史之乱以后,门阀贵族的社会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庶族地主和自耕农、商人的地位迅速上升。随之,文化上的平民化进程也得以开启。

宋代政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情况,庶族地主乃至一部分自耕农和商人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金元之际,一向被汉族贱视的蛮夷彻底摧毁了汉族地主政权,社会政治结构又一次发生断裂似的变化,为汉族门阀贵族政权服务的雅文化随之失去昔日的光彩。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开启和加速发展与中唐以来经济政策和结构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安史之乱以后,军阀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官府的租税收不上来,这迫使唐王朝实施新的经济政策:容忍商业的发展,从中获取税收。北宋初就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允许商人及其子女参加科举考试,对商人与宗室、官员联姻亦不加限制。商人、农民和富豪家中的奴婢对主人的人身依附明显削弱。这就为文化下移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和良好的土壤,使平民化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俗文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开创了以大众的口语——通俗白话进行文学创作的先例,使俗文学与雅文学在文体上有了明确界限,终于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此,面向大众的白话小说和戏剧才真正得以成熟。

中唐至宋元的社会动荡对戏曲的创生与繁荣亦起了促进作用。宋元的社会动荡与以前的社会动荡是很不一样的:一向以天子自居的汉族皇帝在胡人的铁骑面前节节败退,最终为其所灭。历来俯首称臣的蛮夷则在血污与瓦砾之中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对一向自尊自傲的汉人实行野蛮残酷的种族压迫。过去为中原所不屑的草原文明一度笼罩北方乃至全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整个汉文化遭受旷 古未有的挫折、冷遇。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发生明显疏离,皓首穷经、修齐治平已成泡影,勾栏瓦肆便成为精神避难所,涉及一己之生活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受到特别关注,重压下的异端——与贵族文学价值取向颇不一致的戏曲、小说也就恰逢其时。高雅的诗词歌赋显然再无法满足严重失衡的社会心理的需要,社会需要一种能让绝大多数人抒愤吐志、宣泄痛苦的文学艺术样式,离戏曲只有一步之遥的说唱艺术便很快被提升为更有吸引力的成熟戏剧。

(摘编自《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时期戏曲的成熟和繁荣有诸多原因,而文化上的平民化进程的加快则是推动这一结果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因素。

B.中唐以前,文化以贵族文化为主体,平民文化处于附庸地位;中唐以后,文化开始走向平民化,并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思潮。

C.北宋初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商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为文化下移创造了合适的气候和良好的土壤,文化平民化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D.金元时期,草原文明一度笼罩北方乃至全国,勾栏瓦肆便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终于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属于平民的俗文学得不到社会上层的承认,没有独立地位,只能在民间流传,这种现象直到两宋时期才彻底改变。

B.元代的草原文明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整个汉文化遭受旷古未有的挫折、冷遇,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C.以大众的口语——通俗白话进行创作的白话小说和戏剧成熟以后,以文言文创作的诗歌在文学上失去了地位。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情况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庶族地主和一部分商人农民有了政治地位,为俗文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土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文学的发展过程是文化下移的动态过程,它最初不登大雅之堂,处于社会文化的附庸地位,后来独立,到金元时期蔚为大观,欣欣向荣。

B.金元之际,一向被汉族贱视的蛮夷彻底摧毁了汉族地主政权,但是雅文化并没有被完全摧毁,而是与俗文化并存,共同推进和丰富着汉文化。

C.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整个汉文化的严重受挫,使文人的政治梦想破灭,于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文人转向民间,为俗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D.社会动荡是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前提,金元时期雅文学无法满足社会心理需要,因此说唱艺术才很快被提升为成熟戏剧。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的文字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使得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铜镜制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就是说铭文表达的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仅是使用铜镜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因为有很多价值观念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共享的换句话说这些铭文中表达的价值观主体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部分也不是最低俗的部分而是属于社会一般流行的、各阶层都接受的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汉代铜镜的铭文包含多种文化元素表现为多样的形式。比如有的铭文就有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记载反映了这些神话在汉代生活中的影响。又如汉代铜镜铭文多七言形式对研究七言诗的出现有价值故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同时这些铭文所表现的价值观对了解汉代社会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如延寿万年等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大乐贵富毋极等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这些是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铭文中有大量表达保二亲”“宜子孙”“宜兄弟的语句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长相思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情况之多。

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可以取诚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选自陈来《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但不同时期的铜镜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青铜器时代铜镜是礼器但到后来就成为照鉴察形的工具。

B.古代铜镜的铭文指铜镜上的文字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的人的祝福、期盼等情感的文字也有的表现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增加铜镜的使用价值的意义。

C.汉代铜镜铭文是了解汉代文化的窗口汉代铜镜上的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记载反映了汉代铜镜铭文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

D.汉代铜镜上的铭文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内容涉及家庭、社会伦理观念和个人立身的道德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铜镜上的铭文都是吉祥话无论是代表制镜者特殊愿望的铭文还是铜镜制作商业化后的铜镜铭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

B.汉代铜镜铭文中既有神话记载也有人们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对道德的追求等这使汉代铜镜铭文成为了解汉代社会流行观念的窗口。

C.汉代铜镜的铭文体现了汉代人的价值观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汉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D.汉代铜镜的铭文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对长寿、官爵和长乐等方面的追求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的铜镜是用来佩戴和享用的到了汉代铜镜的功能变得更广泛能够反映制镜者与佩用者关系的特殊性。

B.铜镜铭文表达的价值观念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崇高的而是属于社会一般流行的、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的观念因为很多价值观念是不同阶层的人所共享的。

C.汉代人的幸福观有着个性特点不仅关注个人的幸福而且关心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等这体现出汉代人对家庭伦理的深切关怀。

D.相思镜上的铭文在汉代铜镜铭文中占的比例很大大多属于夫妇、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情况之多。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