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河北定州二中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揣    点/闭门    /咬文

B.点    听/并    绎/吃卯粮

C.动/    朴/胆固    养/前顾后

D.奇    /一    需/筹交错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⑨   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⑧⑨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加横线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           

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D.哀斯墓之有其石也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微夫人力不及此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B.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C.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卒起不意,尽失

D.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荆轲逐亲王,秦王还柱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的加横线词与例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具以表,辞不就职

A.非臣陨首所能

B.凡在故,犹蒙矜育

C.既无伯叔,终兄弟

D.祖母无臣,无以余年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燕国被欺辱的耻辱也算除掉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素善留侯张良——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几个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   ),欲( )成大事( )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7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傅幸而图之    图:考虑,计议

B.乃造焉             造:到……去,拜访

C.明不言也           明:明白,知道

D.太子再拜而跪       再:两次

8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 ),欲( )成大事( )谋

A.   B.

C.   D.

93.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10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到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的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呀。

1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古代诗歌阅读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南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三峰:即黄陵山。词人因改官被调离湖南,途经洞庭湖畔黄陵山时遇风受阻,泊舟山下,而作此词。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准拟:一定能。

1.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上下阕的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4)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

(5)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刺秦王》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目。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过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汲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1986年2月

1.下列对评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 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自己深为感动。

B.《我爱这土地》一诗,诗人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唱者经历了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C.《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对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D.“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E诗人将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这种称代上的变化, 既表明了诗人对大堰河感情的深厚,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有利于直接抒情。

2.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简要概括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

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②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③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④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⑤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⑥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

A.②③⑤①④⑥   B.③⑤①④②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②①③④⑤⑥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C.看过反映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后,我对才子徐志摩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种如鱼得水似的悠闲,让后世的学者在感叹中国人融入西方社会的艰难时,不得不叹服徐志摩是“最适应西方生活的中国文人”。

B.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艾青将自己对大堰河的感情表现在娓娓动人的陈述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的河。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到假期前,网上就掀起关于“挪假”“拼假”的讨论热潮。这一现象显示,人们不仅希望休假,还希望假期安排得更合理更充裕。这不是挑剔,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B.“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河南一女教师的10字辞职信一夜之间红遍网络。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放弃安稳的工作,选择未知的人生的?大家众说纷纭。

C.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

D.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共赢、合作的时代潮流。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图是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志愿服务标识”。请仔细观察,对标识的构成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某班五位女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夺得了四项冠军。在班会上,班长杨某说了如下一段话。其中有三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予以修改。

我热烈祝贺我们班五位女同学。她们在运动会上出尽风头,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四项冠军,为我们班争了光。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我要感谢她们,并为她们感到荣幸,我们大家要向她们学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