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西上饶铅山县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中国人心目中,大至天道运行,小如日用器物,深到修身养性,无不以伦理为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伦理在中国,内化为修已之道,外化为治人之政,已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礼治秩序,这是礼俗社会的实质。

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揭示了这一文化形态是从饮食男女的生活习惯中起源的。礼的雏形,成型于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商代人将其神化。祭祖的重点是祭君主的祖先,只有君主的祖先才能聆听上天的意旨统治人间,并按照与君主血缘的亲疏远近,界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使得原始的礼注进阶级统治的内容。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以嫡长制为中心确立宗法制和分封制,用以维护贵族内部各阶层的特权,包括爵位、权力和衣食住行、日用器物的享用。春秋战国经过“礼崩乐坏”的震荡和孔子、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强调人不学礼,无以立身处世,因此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设立以礼为中心的六艺之教,教育及诲人概以礼为重要内容,使得法定权利与知识教育、道德修养融为一体。

礼制是王朝钦定的器物分配制度。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典章”“律例”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式条文,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所以,礼在中国不仅是道德信仰和思想观念,也是日用消费品分配的准则和人际交往的规范。日用器物对消费者来说兼有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双重价值。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为这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理念:“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有德才有位,有位才有禄,以物可以观位,以德又可量物,道德表现、社会地位与财禄器用相应相称。权力通过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这是社会模式,也是文化模式,正如司马迁所说,礼能“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管天、管物、也管人,这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的形态。人称之为“风俗”的,今人称之为“民俗”,这一字之差,表现了中国风俗的特色。“风”,出于《尚书·说命下》:“咸仰朕德,时乃风。”后世解释为“风,教也”。“俗”,郑玄在《周礼注》中释为“土地所生,习也”。所以风俗在汉语的语义中,带有对“俗”进行教化的寓意。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帝王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所以,礼与俗,无论就其社会功能还是文化属性来说,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礼从宜,使从俗”。有生活才有规范生活的礼,所以俗先于礼,礼本于俗。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虽然起源于俗,却高踞于俗之上,成为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流,其涵盖面之广,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同义语,而在西方思想史中根本找不到与“礼”相似的语词,这是有别于西方,从中国社会土壤中形成的特有概念,理应成为本土社会文化史的重要概念。

(节选自2014年第19期《文化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已经深入到国人的心目之中,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平天下的治人之道,都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

B.在我国,伦理已经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从日常所用的器物到天道运行都以伦理为本位,它还形成了礼治秩序

C.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说明饮食男女的生活习惯是礼这一文化形态的发端,这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

D.商代祭祖以祭祀君主的祖先为重点,根据与君主的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给礼注入阶级统治的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本源自生活,商代人将礼神化,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震荡和孔子、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

B.历代王朝均以“会典”“舆服制”“丧服制”等各式法定条文来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达是将“礼”通过日用消费品的分配和人际的交往体现出来。

C.统治者通过法定条文,来确定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这就把权力差异通过生活方式物化,也就让“礼”管天、管物、也管人,使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道德礼教对立身处世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教育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古代的“风俗”到今天的“民俗”,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意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古代,“风俗”还含有教化之意,这从《尚书》中可以找到佐证。

B.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和规定,日用器物对于中国古代的消费者来说,不只是物质,还含有精神待遇的价值,这是因为统治者从先秦时期的荀子那里找到了理论支撑。

C.礼和俗不是一回事,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先于礼,礼源自俗,但俗一旦形成为礼,就要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高踞于俗之上。

D.从风俗中了解自己为政的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他们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派遣官吏考察民风民俗,这样,既为自己制定国策作参照,还为后世留下经验。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昌邑哀王(刘)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刘)贺嗣。后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国除,为山阳郡。

大将军光更尊立武帝曾孙,是为孝宣帝。即位,心内忌贺,元康二年遣使者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曰:“制诏山阳太守:其谨备盗贼,察往来过客。毋下所赐书!”敞于是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曰:“……臣敞入视居处状,故王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臣敞与坐语中庭,阅妻子奴婢。臣敞欲动观其意,即以恶鸟感之,曰:‘昌邑多枭。’故王应曰:‘然。前贺西至长安,殊无枭。复来,东至济阳,乃复闻枭声。’臣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上由此知贺不足忌。

其明年春,乃下诏曰:“骨肉之亲,析而不殊④。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⑤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奏可。贺就国豫章。

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豫章太守寥奏言:“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 有司 。”议皆以为不宜为立嗣,国除。

元帝即位,复封贺子代宗为海昏侯,传子至孙,今见为侯。

选自《汉书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有改动。)

注:

毋下所赐书:令受书人保密,不要向下传达。

废亡:被废黜。

痿:身体筋肉痿缩、偏枯之病。

④析而不殊:析,分开;殊:断绝。

⑤嚚yín):愚蠢而顽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B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C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D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诏:汉天子的正号叫皇帝,臣民称之为陛下,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

B交通:即“交往相通”之意。文中是指海昏侯刘贺与卒史孙万世互相勾结。

C有司:“有”,有……的权利;“司”,管理之意。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D朝聘:文中既指是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也指朝廷的聘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刘贺被看作“天之所弃”者。他因“嚚顽”而先后受到地方官山阳太守和扬州刺史严密监视。

B刘贺曾因言语之失,“有司案验”请求逮捕他。但孝宣帝对刘贺仅仅做了“削户三千”的处罚。

C孝宣帝先是封刘贺为海昏侯,其后又结束其爵封。汉元帝即位后,册封了刘贺的儿子为海昏侯。

D刘贺曾经接受皇帝的印玺。大将军霍光以“行淫乱”之罪,废除了刘贺,把他放回昌邑故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

(2)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诗歌鉴赏,完成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白居易《琵琶行》中“                            ”通过写琵琶行女演奏完后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4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三次,请简要分析后两次,谈谈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

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厂长的一句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纷纷提出了许多抓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B.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C.登上仰慕已久的昌黎阁,同学们眼界大开,一会儿俯瞰春城美景,一会儿远眺落日飞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D.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容易任发布者摆布,加上“三人成虎”定律的影响,一件事情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量转发的时候,一个伪事件很容易“被成真”。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B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C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D.美国安全智库在其年度预测报告中称,2016年美国将加强在南海的活动,并巩固与东南亚伙伴国家的军事合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不是如同山水木石那样是无生命的东西。                                                     

①它是一种无意识、无情感、可认识、可改造的客体

②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天”却不一样

③它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只能顺其道与之和谐共处的庞大神秘活物

④作为近代科学的研究对象

⑤通俗地讲,天是人格化的

⑥这就是所谓客观性假定

A①④⑤②③⑥     B④①⑥②③⑤

C③⑤⑥④②①     D⑤④①②⑥③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           。这种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          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漫画的内容,并写出该漫画的寓意。

漫画内容:                                              

漫画寓意:                                              

 

八、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屠呦呦,女,药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她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带领科研组经过七年努力,创制出高效的新一代抗疟药。2015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一奖掀起千层浪,大众有两个关注焦点:

一是屠呦呦的身份是三无(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科学家,为何偏偏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

二是发现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是归功于屠呦呦个人还是她所带领的团队?

这些关注显示出国民的思考进入了比仅仅关注荣誉更深入的层次。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或想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