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的社会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文化沙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 “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爱其才,辟掌书记。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锜召绅作疏,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锜怒骂曰:“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稹为宰相,而李逢吉教人告于方事,稹遂罢;欲引牛僧孺,惧绅等在禁近沮解,乃授德裕浙西观察使。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免台参以激绅。绅、愈果不相下,由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从容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始,绅南逐,历封、康间,湍濑险涩,惟乘涨流乃济。康州有媪龙祠,旧传能致云雨,绅以书祷,俄而大涨。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武宗即位,徙淮南,封赵郡公。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

(节选自《新唐书·李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B.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C.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D.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绅才能出众,志向远大。他本是官宦之后,很小就赢得“短李”的诗名;科举及第,却选择离京客游金陵。

B.李绅智勇双全,坚贞不屈。他不愿为李锜效力,就假装害怕发抖;李锜用性命相威胁,他也毫不畏惧。

C.李绅屡经磨难,仕途坎坷。因得罪李锜而下狱;也因牛僧孺免其御史中丞之职;后遭李逢吉为首乘间陷害。

D.李绅名声显著,深受赞扬。他历经多代帝王,多次受到君王恩宠;当地方官也能造福于民;死后获赠受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

(2)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轻罗小扇扑流萤”看似平实,其实含义丰富。请试作分析。

2.这两首诗在传达主旨上可谓殊途同归。请从主要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对“学”与“思”的关系辩证论述的两句是:“              。”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两句描述了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两个人的火车站

阿成

山坳站是一个小站,这些年来总是他们父子两个在小站上值班。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站来工作,有人甚至认为到这个深山沟里的小站工作等同于流放。的确,这里的冬天像寒冷的西伯利亚一样,占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儿子的印象中,父亲对深夜驶过的那列客车相当看重。那是一列每三天才从小站这里快速通过,开住南方的旅客列车。即便是到了儿子值班的日子,父亲也一准会整装出来,迎送这列客车。他真搞不懂,父亲为什么对这列客车情有独钟。

一日,儿子忍不住问父亲,那列去南方的车从没在咱们这个小站停过吗?

父亲说,二十多年前,那几天夜里下大暴雨,临时停过一次……

小赵从十八岁上岗以来,从未离开过这个小站,但也从未消逝去城里看一看的梦想。

是后来发生一件事改变了小赵循规蹈矩的生活。

那是个冬天。山外沿线发生雪崩,那列途经这里去南方的旅客列车被困停在了小站上。

列车停下以后,从车厢上下来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姑娘。她看见小赵在注视着她,便笑着冲小赵摆摆手。小赵完全被她的清秀美丽的容貌惊呆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小赵接到了发车的命令,紧接着那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姑娘也上了车。客车缓缓地启动了,小赵清晰地看到那位穿铁路制服的姑娘正站在车门那儿向他敬礼。

火车驶去了,渐渐消失在夜的风雪之中。

小赵突然觉得这个穿制服的姑娘很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后来他终于想起来了,他曾在父母唯一的那张合影上见到过她。照片里的妈妈也穿着铁路制服。小赵在心里惊叹道,啊,她和妈妈太像啦……

从此,每当这列客车将要行驶来的时候,小赵就提前提着信号灯等在站台上,父亲看到后并没说什么,只是独自回到小站的屋子里,驼着背站在窗户前叭达叭达吸着旱烟。多少年来,父亲曾多次在这列客车上见到过这样的南方姑娘——在东北人的眼里,身材窈窕的江南女子和川妹子们,她们长得彼此几乎是一样的。

每当这列客车从儿子的身旁风驰而过的时候,儿子肯定要睁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着那一节节车厢的车门。

客车照例呼啸着从小赵身边飞速地驶过去了,那个车门照例空空地亮着,连个人影也没有。

不当班的时候,小赵喜欢一个人坐在房子的外面吹柳树哨。他跟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那天是个好天儿,父亲提着两瓶酒破例去了南面雪山后面的山坳村。

很快,山坳村有人过来提亲了。只是小赵一个也没有看好,一副没有心情的样子。

父亲似乎一夜之间就老啦,背驼得更厉害了,咳嗽也越来越多了。一天的早晨,他拿起电话,向调度室报告说,唉,我老啦——

终于得到了铁路局人事部门的通知,父亲可以退休了,他们将再给小站派一个年轻人过来。那个人事干部在电话里笑着说,是个挺秀气的姑娘哪。还补充说,这是调度室的几位老调度向人事处推荐的。你儿子老大不小啦,该成家啦。

三十年前,父亲同样接到了铁路局人事部门的通知。说他们将给小站再派一个年轻人过来。那个人事干部在电话里笑着说,是个挺秀气的江南姑娘。你们好好处吧,别让我们这些当红娘的失望。失望倒没失望,但是,那位南方姑娘在小站上只做了三年,她所有的新鲜和浪漫一点一点地在寂静的山坳里蒸发后,变得精神恍惚起来,脾气也越来越坏。她无法忍受小站日复一日的单调生话。最后,她决定离开这里,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小站上。她走的那天夜里,天正下着大暴雨,恰好那列去南方的旅客列车因山外发生泥石流临时停在小站上。她想,这是天意啊。于是,她快速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衣物,最后亲吻了一下熟睡的儿子,随即冲向站台。

站台上,老赵正提着信号灯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冒雨跑了过去,说,我走了,你保重,还有咱们的儿子!老赵愣在了那里,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人冒雨冲上车厢。此时此刻,老赵只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铁路上有铁的纪律。

女人走后,铁路局的人事部门又陆续派了几个人到小站上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干长的,最多挺个一两年就走了。直到儿子长大,填了一个表,成了小站上的另一名正式的铁路员工。

岁月如风,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深夜,那列驶往南方的旅客列车很快又要从小站经过了。老赵看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搜寻那列驶往南方的客车上每一个亮着灯的车门。老父亲看这种熟悉的情景时,缓缓地流下了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山坳站是一个只有父子两人值班的小站,它自然环境恶劣,几乎与世隔绝。小说以此为舞台,交代老赵父子的生存环境,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

B老赵的妻子趁着山外发生泥石流、去南方的旅客列车被困小站的机会,抛夫弃子,深夜冒雨逃离。说明她是一个贪图享受、寡情薄义的女子。

C小赵邂逅姑娘后,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这个细节表明小赵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父亲产生了矛盾,只能以吹柳树哨的方式排遣内心痛苦。

D那列开往南方的列车,是小说的线索。它不仅串起两代铁路人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象征着美好、温暖、多彩、浪漫的山外生活。

E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深山小站的两代人的故事,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高尚品质。语言朴实,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引发人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2.这篇小说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写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搜寻那列驶往南方的客车上每一个亮着灯的车门”,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儿子究竟在搜寻什么。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

周天意

①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②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35部小说,160册,2000万字的‘刀光剑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梁羽生是做到了著作等身的一位作家——160册书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了。梁羽生的小说,结构和语言都独具魅力,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

③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1954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④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他的话,如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地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⑤梁羽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魏晋名士的风流,纳兰容若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在其骨子里。俗话说文如其人,在梁羽生的笔下,不但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神奇玄妙的武功,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与友谊。但无论是武功还是爱与友谊,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江湖是种无奈的选择,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是平和的江湖,是中规中矩的江湖。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以儒家的思想写武,写江湖,不求深厚与诡异,只是表达着民间藏龙卧虎,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⑥古希腊艺术家认为悲剧是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悲剧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梁羽生受十九世纪文艺思潮影响很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是多难的,再动人的爱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让你白了头发,添了伤口,一如冰天雪地里的昙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的人,也是无法采摘的。友情也一样,那是一种深藏的关怀与爱恋,得到难,守住也难。天山南北,四野茫茫,杨云聪与纳兰明慧的爱情夭折于民族的对立与现实的残酷之中,草原上的飞红巾蓝天的豪情最终换得个未老头先雪;贺兰山中,陈玄机与云素素本是白玉无瑕,儿女深情如夏花春水,奈何上代人冤孽重重,终是“寸寸伤心付劫灰”。世间之情犹如昙花开一样,漫长的等待,刹那的绚美,而痴情儿女的执着与高洁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人性的复杂,爱情的难解,造化的弄人,都化在天山星夜的凄然一望之中了。

⑦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其实也很平凡。随便往人群中一站,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更不会认为他就是个英雄。梁羽生是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双拳难敌四手,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功夫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万人敌。毕竟人的体力和潜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差不远的。除却《大唐游侠传》、《剑网尘丝》系列、《风云雷电》等少数几篇外,他的作品都集中在明末清初时期,英雄总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⑧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结局荡气回肠。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相关链接    梁羽生(1924322-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 梁羽生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梁羽生笔下的武侠英雄在功夫上并不能做到万人敌,但他们心中充满了民族大义精神,这种精神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慢慢显露。

B.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总比别的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江湖少了几分精彩和诡异,这跟他一直以儒家的思想来写武写江湖是分不开的。

C.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总不能一帆风顺,这既跟他的创作观有关,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D.梁羽生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共创作小说35部之多,书香门第的出身,决定了他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诗词歌赋,语言充满神采。

E.与别的武侠小说家刻画的人物相比,梁羽生笔下的人物更平凡更贴近生活,这跟他创作时注重凸显真实人性力求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的写法是分不开的。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3.请简要分析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4.“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若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②“大收缩”是宇宙的一种可能终结方式。科学家认为,如果宇宙内的物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大收缩便会出现,宇宙便会发生坍塌,或将           

③而今,美国撤出特种部队,也门的极端组织势必获得喘息之机,并借机扩充实力。其他一些弱小的极端势力也会乘机发展,使之前的反恐成果           

A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荡然无存

B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C付之东流  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汪国真的诗歌气质具有人性的真诚与良善,透着温暖与蔚蓝的朴拙,是现代诗里不可多得的品质,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诗人。

B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C“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D201567,“东方之星”沉船现场救援人员和数百名遇难者家属垂首默哀,为生命的逝去悲伤,也祈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祈福平安,在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从食品安全到基本医疗卫生,从国家安全到网络安全,           。人们期盼,这一年,不必再担心病毒污染舌尖,手机电脑里有隐私也不被盗取侵犯。

A一件件以“安全”命名的法律法规将制定、修订、出台和实施,使社会安全更有法治保障

B将修订、制定、出台和实施一件件以“安全”命名的法律法规,使社会安全更有法治保障

C一件件以“安全”命名的法律法规将修订、制定、出台和实施,社会安全更有法治保障

D一件件以“安全”命名的法律法规将修订、制定、出台和实施,使社会安全更有法治保障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知识”是人们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当前,①            ,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②         ,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并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是某市首届“邻里节”的获奖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抢红包”是2015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