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龃龉(yǔ) 跻身(jī) 盥洗室(huàn) 一哄而散(hōng) B.腈纶(qīng) 血淋淋(xiě) 韦编三绝(wěi) 翩跹起舞(xiān) C.晕车(yùn) 伶俜(pīng) 露马脚(lòu) 唯唯诺诺(wěi) D.祛斑(qū) 坐骑(qí) 冠心病(guàn) 蒙头转向(mēng)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糅合 法码 舶来品 悠哉游哉 以偏概全 B.胁迫 临摹 钓鱼竿 味同嚼蜡 披沙拣金 C.惊蛰 告罄 一滩血 坐壁上观 长年累月 D.授予 脚趾 水蒸汽 白浪涛天 通货膨胀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如果胶柱鼓瑟就只能落后且永远没有出路。 D.由于在网络上发表歌曲的门槛很低,许多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昆曲的缘起和本性,原本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与园林艺术一样,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气质。 B.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C.曾经陷入僵局的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D.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如能不辱使命,那将标志着人类研制的星际探测器自动化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
5. 难度:中等 | |
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在晚清那个思想大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 。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B.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C.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
6. 难度:中等 | |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阎典史①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雏②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遇主城守。明遇日:“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灯,立陴院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日:“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③'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灭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视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 (取材于清代邵长蘅《阎典史侍》)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人流”。 ②薤:通“剃”。 ③胙( zuò)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闰六月朔 朔:农历每月十五 B.应元投袂起 袂:衣袖 C.会城中矢少 会:适逢 D.顾视其树立 顾:但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我语阎君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乃为敌前驱 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C.①所当杀伤以千数 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呜呼,可感也哉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经十万 B.若将缒城斫营者 好像将要有人由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营的样子 C.锋口为缺 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 地位卑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遇的言行衬托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矢,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告退而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5.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取材于《尹文子•大道上》)
|
7. 难度:中等 | |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荀子《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凌余阵兮躐余行, 。 ,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 (5)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①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②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③,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②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 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③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雨一何碧”四句,写雨后秋山在晴空的映衬下更显青翠,词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愁肠百结,只能借酒浇愁。 B.“苹洲外”三句,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在长满苹草的洲渚之外,远山渐渐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景象。 C. “人间俯仰陈迹”五句,写欧阳修和苏轼两位仙翁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英雄业绩在俯仰之间化为陈迹。 D.在这首词中,词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的变迁中,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兼用典故,意境深远。 (2)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9. 难度:中等 | |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 答: 。
|
10. 难度:中等 | |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①手机电视,是在以电池为能源的便携终端上,以频道的形式接收视频、音频等数据的多媒体业务,其接收终端类型包括手机、PDA、MP4和车载终端等。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和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 ②基于数字地面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使用的是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是针对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而产生。为适应移动终端的特点,有些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手机电视技术,而另一些技术则同时为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和手机电视系统服务。这种方式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高带宽信道上进行高速传输,在覆盖区域内,接收广播的受众数量没有限制,与使用点对点连接的移动蜂窝网络相比,可以更为经济地向广大受众提供具有完美画质的视听服务。但这种方式必须在接收终端上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 ③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就是通过卫星提供下行传输,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应对多径干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服务。但此类技术与所要覆盖的范围关系密切。当覆盖范围较小、用户较集中时,对于移动通讯而言,卫星DMB业务可作为一项增值业务,用户不须增加设备,只需通过具备DMB接收芯片的手机即能收听收看数字广播。但当覆盖范围较大时则成本较高,特别在我国,仅靠一颗卫星覆盖全国难度很大。从终端角度出发,若使用其他的卫星频段,则需增加一套新的射频,成本将有较大增加。 ④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方式是在移动通信网中采用各种技术实现电视业务。典型的技术有:移动流媒体、MBMS、BCMCS。基于移动蜂窝网的实现技术继承了移动网固有的诸多优点,如用户管理、业务计费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点播、互动等。但此类技术传送视频数据占用网络资源较大,需要占用3G系统的核心频率,资费较贵,对运营商和用户来说,成本负担都比较重。 ⑤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上述各种手机电视技术中,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过手机电视以其高度的便携性、移动性和超强的互动性,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 (取材于《手机电视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 1.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不是针对手机电视产生的,也不只为手机电视系统服务。 B.基于卫星广播技术的实现方式对于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更为适用,例如韩国、日本等。 C.移动蜂窝网络因为使用点对点连接方式,所以向受众提供的视听服务画质不够完美。 D.虽然目前几种主要的手机电视技术都还有种种不足,但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很乐观。 2.对手机电视用户而言,目前手机电视业务几种主要实现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5分) 答: 。
|
11. 难度:中等 | |
祁连雪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⑤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⑥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
12. 难度:中等 | |
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通道上,石桥、板桥、人行天桥;公园里,廊桥、花桥、九曲桥;生活中,有连结人际关系、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桥”。这一道道的风景,或许演绎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或许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或许寓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面对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呢? 请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