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卢瑟福利用
|
2. 难度:中等 | |
氢原子被电离出一个核外电子,形成类氢结构的氮离子。已知基态的氢离子能量为 A.
|
3. 难度:中等 | |
有关近代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碘131的半衰期大约为8天,1g碘131经过64天后,未衰变的大约为 B.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的越不牢固,原子核越不稳定 C. 铀235的裂变方程可能为 D.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连续谱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灯泡,分别接在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上(灯泡电阻不随温度变化),已知原、副线圈的匝数比 A. 通过A、B灯泡的电流之比为 B. 灯泡A、B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C. 灯泡A、B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D. 两灯泡A、B消耗的功率相等
|
5. 难度:中等 | |
一个匝数为100匝,电阻为 A.
|
6. 难度:中等 | |
电磁炉热效率高达90%,炉面无明火,无烟无废气,电磁“火力”强劲,安全可靠.如图所示是描述电磁炉工作原理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恒定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恒定磁场,恒定磁场越强,电磁炉加热效果越好 B. 电磁炉通电线圈加交流电后,在锅底产生涡流,进而发热工作 C. 电磁炉的锅不能用陶瓷锅或耐热玻璃锅,主要原因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 D. 在锅和电磁炉中间放一纸板,则电磁炉不能起到加热作用
|
7. 难度:中等 | |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 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 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D. 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
|
8. 难度:中等 | |
一质量为2 kg的物块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A. t=1 s时物块的速率为1 m/s B. t=2 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4 kg·m/s C. t=3 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5 kg·m/s D. t=4 s时物块的速度为零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甲所示,有一绝缘圆环,圆环上均匀分布着正电荷,圆环平面与竖直平面重合。一光滑细杆沿垂直圆环平面的轴线穿过圆环,细杆上套有一个质量为m=10g的带正电的小球,小球所带电荷量q=5.0×10﹣4C。小球从c点由静止释放,其沿细杆由C经B向A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小球运动到B点时,速度图象的切线斜率最大(图中标出了该切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O点右侧杆上,B点场强最大,场强大小为E=1.2V/m B. 由C到A的过程中,小球的电势能一直减小 C. 由C到A电势先降低后升高 D. C、B两点间的电势差UCB=0.9V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7所示,一根足够长的水平滑杆 A. 磁铁穿过金属环后,两者将先后停下来 B. 磁铁将不会穿越滑环运动 C. 圆环可能获得的最大速度为 D. 整个过程最多能产生热量
|
11. 难度:中等 | |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电效应方程。但这一观点一度受到质疑,密立根通过下述实验来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电路如图实-1所示。 (1)为了测量遏止电压 (2)如果实验所得 ①只需将____与普朗克常量h进比较,若在误差许可的范国内二者相等,则证明“光电效应方程”是正确的。 ②该实验所用光电管的K极材料的逸出功为_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用实验测一电池的内阻 电流表 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 开关 某同学的实验过程如下: Ⅰ.设计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Ⅱ.将R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逐次调小R的阻值,测出多组U和I的值,并记录。以U为纵轴。I为横轴。得到如图2所示的图线。 Ⅲ.断开开关,将 回答下列问题: (1)电流表应选用 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 (2)由图2的图线,得电源内阻r=____Ω; (3)用 (4)若电表为理想电表,
|
13.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在真空中坐标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甲所示,MN、PQ是相距d=l.0m足够长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 (1)金属棒ab开始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斜面倾角的正弦值; (2)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
15. 难度:中等 | |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放有一质量为M带光滑弧形槽的小车,一个质量为m的小铁块以速度V0沿水平槽口滑去,如图所示,求: (1)铁块能滑至弧形槽内的最大高度;(设m不会从左端滑离M) (2)小车的最大速度; (3)若M=m,则铁块从右端脱离小车后将作什么运动?
|
16. 难度:困难 | |
足够长的倾角为 (1)质量为m的物块与钢板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v1; (2)碰撞前弹簧的弹性势能; (3)质量为2m的物块沿斜面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离0点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