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依次通过A、B、C三点,AB=BC.物体在AB段加速度为a1,在BC段加速度为a2,且物体在B点的速度与A、C两点速度的关系为vB=![]() A.a1>a2 B.a1=a2 C.a1<a2 D.不能确定 |
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和3m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和3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3m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为2m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当F逐渐增大到T时,轻绳刚好被拉断 C.当F逐渐增大到1.5T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 D.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和2m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 ![]() |
3. 难度:中等 | |
当地时间2010年11月4日NBA常规赛,休斯敦火箭队主场不敌来势汹汹的黄蜂队,尽管姚明得到新赛季最高的15分,但仍然无法阻止球队滑向深渊.假设他在某次投篮过程中对篮球做功为W,出手高度为h1,篮筐距地面高度为h2,球的质量为m,不计空气阻力,则篮球进筐时的动能为( ) A.W+mgh1-mgh2 B.mgh2-mgh1-W C.mgh1+mgh2-W D.W+mgh2-mgh1 |
4. 难度:中等 | |
![]() ![]() A.h=2 ![]() B.h= ![]() C.h< ![]() D. ![]() ![]() |
5. 难度:中等 | |
![]() A.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做变加速曲线运动 B.A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一定比B的速度变化大 C.A、B两球的动能都随离地竖直高度均匀变化 D.A、B两球一定会相撞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一物体m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从底端沿光滑的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力F做功为60J,此后撤去恒力F,物体又经t时间回到出发点,若以地面为零势能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回到出发点时的动能是60J B.开始时物体所受的恒力F=2mgsinθ C.撤去力F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45J D.动能与势能相同的位置在撤去力F之前的某位置 |
7. 难度:中等 | |
![]() A.当小球b在最高点对轨道无压力时,小球a比小球b所需向心力大5mg B.当v= ![]() C.速度v至少为 ![]() D.只要v≥ ![]() |
8.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让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______.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 ![]()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
9. 难度:中等 | |||||||||||||||||||
![]()
(1)计算出砂轮每次脱离动力的转动动能,并填入上表中. (2)由上述数据推导出该砂轮的转动动能Ek与角速度ω的关系式为 . (3)若测得脱离动力后砂轮的角速度为2.5rad/s,则它转过45圈后的角速度为 rad/s. |
10. 难度:中等 | |
![]() (1)最后面一节车厢脱落后,机车头和剩下的车厢的加速度是多大? (2)最后面一节车厢脱落后,当它停止运动时,机车头和剩下的车厢的速度是多大? (3)全部车厢脱落并停止运动时,机车头的速度是多大? |
11. 难度:中等 | |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与稍早前日本的“月亮女神号”探月卫星不同,“嫦娥一号”卫星是绕月极地轨道上运动的,加上月球的![]() (1)若忽略地球及太阳引力对绕月卫星的影响,试求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 (2)当绕月极地轨道的平面与月球绕地公转的轨道平面垂直,也与地心到月心的连线垂直(如图所示).此时探月卫星向地球发送所拍摄的照片,此照片由探月卫星传送到地球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已知光速为c. |
12. 难度:中等 | |
![]() (1)分别求出滑块在平板车上滑行时,滑块与平板车的加速度大小; (2)判断滑块能否从平板车的右端滑出.若能,求滑块落地时与平板车右端间的水平距离;若不能,试确定滑块最终相对于平板车静止时与平板车右端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