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 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D. 田鼠种群数量在AD期间先升后降,在CD期间一直在下降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图为某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值=200)。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 在S1点时不存在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 C. 渔业捕捞后种群剩余量最好控制在S3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
|
| 3. 难度:中等 | |
|
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D. 从第5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
|
|
| 4. 难度:中等 | |
|
水稻田中的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如图表示某地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和鱼类出现的频次之间的关系,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稻田中的总能量为全部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 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C. 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分布最密集 D. 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
|
| 6. 难度:中等 | |
|
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可分为“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且“S”型增长曲线通常又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如A)、加速期(如B)、转折期(如C)、减速期(个体超过K/2以后,如D)、饱和期(如E)。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S”型增长曲线加速期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不变 C. 环境阻力开始于减速期 D. 应将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加速期
|
|
| 7. 难度:中等 | |||||||||||||||||||
|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 d,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 B. 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 C. 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 D. 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
|||||||||||||||||||
| 8. 难度:中等 | |
|
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 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 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
|
| 9. 难度:中等 | |||||||||||||||||||||||||||||||||||||||||||||||||||||||||||||
|
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了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 C. 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 D. 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
|||||||||||||||||||||||||||||||||||||||||||||||||||||||||||||
| 10. 难度:中等 | |
|
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___________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____________________,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_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__________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11. 难度:中等 | |
|
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____。 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____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____(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____________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____(填“早”“中”或“晩”)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____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