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困难 | |
|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CO2、血红蛋白、H+ B. 尿素、Na+、肠道消化酶 C. 呼吸酶、O2、葡萄糖 D. 激素、抗体、血浆内的H2O
|
|
| 2. 难度:简单 | |
|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 血液和组织液 B. 血浆和组织液 C. 淋巴和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内液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 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 D.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B.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C.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患病 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直接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 6. 难度:简单 | |
|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中,分别属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是 ①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 ③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作的共同作用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BC段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 .乳酸随体液排出体外而减少 B. 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 乳酸与NaHC03反应最终生成C02等物质 D.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04
|
|
| 8. 难度:中等 | |
|
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O2浓度 B. K+浓度 C. 温度 D. Na+浓度
|
|
| 9. 难度:中等 | |
|
神经细胞在接受外界剌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中,下列有关Na+、K+跨膜运输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B. K+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C. Na+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D. K+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外
|
|
| 10. 难度:中等 | |
|
若给予下图所示神经细胞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依次是
A. 向右偏转 B. 先向右偏转后向左偏转 C. 向左偏转 D. 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
|
|
| 11.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有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 C.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
| 12. 难度:简单 | |
|
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A. 1 B. 2 C. 4 D. 5
|
|
| 13. 难度:中等 | |
|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进行检査,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 ①检査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②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③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④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
|
| 14. 难度:困难 | |
|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要消耗能量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
|
| 15. 难度:中等 | |
|
某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射弧的感受器只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B. 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 C. 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 寒冷刺激以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
|
| 16. 难度:简单 | |
|
醉酒驾车是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醉酒之人往往行动不稳,这主要与下列哪一结构有关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下丘脑
|
|
| 17. 难度:简单 | |
|
聋哑人也可以阅读书刊杂志,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W区 B. S区 C. V区 D. H区
|
|
| 18. 难度:简单 | |
|
激素由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 A. 下丘脑,全身细胞 B. 垂体,甲状腺 C. 甲状腺,下丘脑和垂体 D. 甲状腺,全身细胞
|
|
| 19. 难度:中等 | |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在这种天气的早晨,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体内的激素会升高的是 A. 胰岛素 B. 性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
|
|
| 20. 难度:中等 | |
|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 B. 含量极微且都是大分子物质 C. 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 激素在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
|
| 21. 难度:中等 | |
|
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引起 A.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 B.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多 C. 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
|
|
| 2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更长 C.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 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受神经一体液共同调节
|
|
| 2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尿病是由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 B.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C. 胰岛素分泌过少可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D.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既能升髙血糖也能降低血糖
|
|
| 24. 难度:简单 | |
|
下图中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
| 25. 难度:中等 | |
|
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 垂体、肾小球、渴觉中枢 B. 垂体、肾小管、渴觉中枢 C. 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管 D. 渴觉中枢、垂体、肾小球
|
|
| 26. 难度:中等 | |
|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 (2)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 (3)a〜d各液体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填体液名称)。d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
|
| 27. 难度:中等 | |
|
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表示的是________结构,该处可以完成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 (2)在静息状态时,a处膜内外的电位是________,此时,______外流;当a处受到刺激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刺激b处,a处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
|
| 28. 难度:中等 | |
|
下丘脑是人体重要的神经中枢和内分泌器官。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_________,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可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又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属于_________调节。 (2)在血糖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______来分析和综合信息,最终促使_________细胞产生相应激素。 (3)在水盐调节中,当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增加,促进______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稳定。
|
|
| 29. 难度:中等 | |
|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其中a、b、c、d、e表示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激素是_________;在缺碘时,c激素分泌量会减少,相应的a、b激素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_。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分泌会加强的是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3)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调节。 (4)e激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它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
|
|
| 30. 难度:中等 | |
|
已知某种毒素只能使下图反射弧中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导致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为了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中的哪—个(注:d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屈肌的肌细胞膜形成的突触),某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其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上图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分别用电刺激Ⅰ与Ⅱ处,观察a与c的电位变化,e(屈肌)的收缩情况。若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________,e_________;刺激Ⅱ时,c_______,e_______,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 (2)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处,观察a与c的电位变化,e的收缩情况。若刺激I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不收缩;刺激e时,e不收缩,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