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2019届高三9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 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 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拿破仑三世形容说:德意志无非是一架拆散了的蒸汽机,散作一团。然而,这千千万万的零部件突然被一只巨手安装在一起,就爆发出冲天巨吼,震动了世界。这只“巨手”把“千千万万的零部件安装在一起”是通过

①发动王朝战争

②削弱容克贵族势力

③建立联邦制国家

④确立君主立宪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B. 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C. 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D. 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B.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其意在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霄顿森林体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这说明吴佩孚( )

A. 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

B. 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

C. 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

D. 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08全国卷20)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化进程加速    B.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 对外移民的增加    D.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指出“民主的近代观念和希腊城邦的民主大不相同……当时的民主就是平民的政府这是全体公民的政府是多数人的政府以区别于少数人的政府。”对材料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参与民主人数多少是古代与近代民主之异

B.古希腊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

C.近代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政府

D.古希腊的民主优于近代的民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符合材料所述特点的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霾灾”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并且在英国,特别是在苏格兰,创立了有力的共和主义的政党。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材料二仅仅在研究这些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而且,甚至在基督教的领域中,这种宗教色彩,对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来说,也只表现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十三世纪起到十七世纪止;同时,这种色彩不能像费尔巴哈所想的那样,用人的心灵和人的宗教需要来解释,而要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举例说明。

(3)综上所述说明16、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09年天津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材料三1943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