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
|
| 2. 难度:简单 | |
|
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 A. 周文化的延续性 B. 宗法制的稳固 C. 神权的至高无上 D. 王权高度集中
|
|
| 3. 难度:简单 | |
|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礼乐制度的破坏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分封制度的崩溃
|
|
| 4. 难度:简单 | |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丞相制与刺史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皇帝制与郡县制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A. B. C. D.
|
|
| 6. 难度:简单 | |
|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候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
|
| 7. 难度:简单 | |
|
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 A. 分封与宗法相结合 B. 郡国并行制 C.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 郡县两级制
|
|
| 8. 难度:简单 | |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唐朝的吏部 C. 宋朝的枢密院 D. 明朝的内阁
|
|
| 9. 难度:简单 | |
|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
|
| 10. 难度:简单 | |
|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枢密副使 C. 知府 D. 兵部员外郎
|
|
| 11. 难度:简单 | |
|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B.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
|
| 12. 难度:中等 | |
|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 修撰的政治性
|
|
| 13. 难度:中等 | |
|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B. 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
|
| 14. 难度:简单 | |
|
(题文)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汉代分封同姓王 B. 唐朝三省并立 C. 元代推行行省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
|
| 15. 难度:简单 | |
|
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A.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 B. 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 C. 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 D. 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
|
|
| 16. 难度:简单 | |
|
《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 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 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 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 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
|
| 17. 难度:简单 | |
|
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 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
|
| 18. 难度:简单 | |
|
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A.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B. 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C. 清初军国要务一般都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 (清朝)“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
|
| 19. 难度:中等 | |
|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
|
| 20. 难度:简单 | |
|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清代军机处 B. 元代中书省 C. 宋代枢密院 D. 唐代门下省
|
|
| 21. 难度:困难 | |
|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君主专制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是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
|
|
| 22.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
|
| 23. 难度:简单 | |
|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 ) A. 颁布“解负令”,保障下层平民掌握土地 B. 废除债务奴隶制,以法律保障平民人身自由 C. 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 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扩大公民权
|
|
| 24. 难度:简单 | |
|
公元前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 B.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
|
| 25. 难度:困难 | |
|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
|
| 26.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有何不同? (3)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
|
| 27. 难度:简单 |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什么变化,并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
|
| 28. 难度:困难 | |
|
(18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8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