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题文)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  )

A. 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 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 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 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制度法令的统一

C.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A. 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 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 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 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伯利克里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这段话表明古希腊

A. 保护希腊人合法权利 B. 尊重希腊公民个人意志

C. 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D.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 量刑程序不统一

B.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 崇尚秩序和平衡

D. 重视对贵族特权的限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罗马人也完全是根据私人权利的准则来看待君主权利的,换句话说,他们把私人权利看成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

A.罗马法已经明确了天赋人权的理念        B.罗马法其中包含了平等公正的思想

C.罗马法规定人权与国家权利相等同        D.罗马法保护罗马境内的民众的权利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题文)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 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 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逐渐对外开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标志着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晚清的开放由南向北,由沿海向腹地推进

C. 晚清的开放,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

D. 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清政府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题文)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A. 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 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 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题文)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政治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习惯于受君主统治的人民,即使偶然获得了自由,也难以维持。这一论断可用于分析

A英国光荣革命

B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美国宪法的制定

D辛亥革命的结局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 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天津《益世报》曾刊文称: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影响                  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农村根据地的创建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图是 19 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A. 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 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 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 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A. 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 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C. 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D. 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这局面反映了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联邦制的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自由平等原则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在谈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时,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说:在俄国, 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并且没有能鼓舞人的思想,按照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革命只能是极权主义的。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下列各项表述中,最符合别尔加耶夫这种观点的是( )

A. 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B. 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C. 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D. 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法国大革命

C. 巴黎公社起义

D. 俄国二月革命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题文)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南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 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发达国家

C.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

 

 

 

 

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观点概括明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  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  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