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B.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导信念与辅助信念中,世代相传、颠扑不破,即便国家分崩、外族入侵甚至国家沦亡.民族传统文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并最终把天下化为“中华”一统。这说明百家争鸣

A. 有效地维护了君主专制

B. 抵御了外来民族的侵略

C. 对文化认同感影响深远

D. 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下列观点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 提倡“有教无类”,广招学生

B. 使“以德治民”成为系统化理论

C. 主张统治者应推行教育治国

D. 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教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出现“士无定主”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

A. 私学的兴盛

B. 宗法观念淡薄

C. 政治环境宽松

D. 封建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把自己看成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该思想家是

A. 孔丘

B. 孟轲

C. 墨翟

D. 荀况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的憧憬——其欲将各种社会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 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 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 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汉文帝时期,曾命诸儒生根据《六经》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这说明西汉初年

A. 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 重视儒学的治国理政作用

C. 宗法制度得到继承发展

D. 较多的儒生成为统治上层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在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 独尊儒术学说

B. 君权神授学说

C. 崇尚法制学说

D. 天人感应学说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董仲舒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A. 董仲舒的个人威信    B. 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D. 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应治国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B.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二程否定汉儒董仲舒的人为人格神的说法,直称“天者,理也”。进而指出:天理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程

A. 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B. 对“天理”论有新的感悟

C. 主张通过学习领悟天理

D. 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朱熹认为:“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由此可见,朱熹

A. 要求世人首先做到“心知肚明”

B. 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作用

C. 将实践作为检验“天理”的标准

D. 优先探讨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C. 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题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提出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列对朱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B. 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C.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他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材料中的“他”是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李贽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由材料可知,他评论的是

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

C. 宋代理学

D. 明末清初思想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清初思想家们对明朝之何以衰、何以亡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使其对宋明理学特别是空谈心性的阳明心学有了深切的认识.故而他们大力倡导

A. 周孔之道

B. 经世致用

C. 工商皆本

D. 分权众治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 造纸术——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B. 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助跑器

C. 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器

D. 印刷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快捷工具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自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哀,冷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回答:

(1)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

(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影响最大?为什么?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材料一  思想家的话语:

A、民为贵、君为轻。B、施政要“仁义”“王道”并用C、知行合一。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四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B、C分别是谁?材料二的主张是谁提出的?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三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材料四主张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