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
|
| 2. 难度:简单 | |
|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
|
| 3. 难度:简单 | |
|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
|
| 4. 难度:简单 | |
|
(题文)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
| 5. 难度:简单 | |
|
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A. 善于用人 B. 虚心纳谏 C. 科举取士 D. 勤政爱民
|
|
| 6. 难度:中等 | |
|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 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 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 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
|
| 7. 难度:简单 | |
|
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 法家思想的影响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皇权意识的增强 D.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
| 8. 难度:中等 | |
|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
| 9. 难度:简单 | |
|
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 A. 确立册封制度 B. 设立三司、六部 C. 推行行省制度 D. 设置理藩院
|
|
| 10. 难度:简单 | |
|
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 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 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 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
|
| 11. 难度:简单 | |
|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元朝时期 D. 清朝时期
|
|
| 12. 难度:简单 | |
|
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 A.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 “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 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
|
| 13. 难度:简单 | |
|
左图和右图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 决定军国大事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
|
| 14. 难度:中等 | |
|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 西周分封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
|
|
| 15. 难度:中等 | |
|
2008年的中秋节,中央电视台,把晚会主会场设在山东荣成,台湾也设立了分会场,这体现了海峡两岸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结,这一切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绝对的 C.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团结 D. 等级森严,小宗要服从大宗
|
|
| 16. 难度:中等 | |
|
(题文)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 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 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
|
| 17. 难度:中等 | |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
| 18. 难度:中等 | |
|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恩 荫制
|
|
| 19. 难度:中等 | |
|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 荐举制 B. 封邦建国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
|
| 20. 难度:中等 | |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
| 21. 难度:中等 | |
|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西汉建立不久,异性王被一一铲除,通行弟子被分封到各地,与此同时全国还要约15个郡的土地归中央直接管理。郡国并行制成为汉初基本政治制度,然而到文景时期,同姓王势力坐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景帝武帝等采取以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诸侯王开展了一系列斗争。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
|
| 2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