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 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D. 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
|
| 2. 难度:中等 | |
|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C.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D.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
|
| 3. 难度:中等 | |
|
(题文)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这反映了伯明翰发展为大工业中心的主要因素在于 A. 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B. 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 C. 工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D. 唯利是图的精神追求
|
|
| 4. 难度:困难 | |||||||||||||||||||||||||
|
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A. 经营方式改变 B. 贫富差距缩小 C. 产业结构变化 D. 消费水平提高
|
|||||||||||||||||||||||||
| 5. 难度:困难 | |
|
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 A. 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 B. 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 C. 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 D. 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
|
|
| 6. 难度:中等 | |
|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 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 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 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
|
| 7. 难度:中等 | |
|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 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C. 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
|
|
| 8. 难度:中等 | |||||||||||||||||||||||||||||||
|
推动下表所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A. 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 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变革程度不同 C. 政体改革推动了经济髙速发展 D. 国家干预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不同
|
|||||||||||||||||||||||||||||||
| 9. 难度:困难 | |
|
据史料记载“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C.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D. 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
|
| 10. 难度:中等 | |
|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
|
| 11. 难度:中等 | |
|
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 B. 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 美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 保存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
| 12. 难度:困难 | |
|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 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 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 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 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
|
| 13. 难度:简单 | |
|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这说明 A. 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 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 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D. 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
|
| 14. 难度:中等 | |
|
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这种观点 A.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 B. 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 C. 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D. 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
|
|
| 15. 难度:中等 | |
|
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
|
| 16. 难度:简单 | |
|
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 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 17. 难度:困难 | |
|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 满足战争需要 B. 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 推动农业发展 D. 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
|
| 18. 难度:中等 | |
|
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这表明 A. 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 工业化建设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C.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D. 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
|
| 19. 难度:中等 | |
|
(题文)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A.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
|
| 20. 难度:中等 | |
|
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该学者评价的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
|
| 21. 难度:中等 | |
|
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
|
| 22. 难度:困难 | |
|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 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 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D. 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
|
| 23. 难度:困难 | |
|
1954年,日本《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70年代,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和辅导就业。材料体现了日本 A. 为摆脱滞胀状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B. 逐渐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政策 C. 成立专门机构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D. 因为财政困境将养老问题推向社会
|
|
| 24. 难度:简单 | |
|
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其目的在于 A. 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 B. 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 C. 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 D. 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
|
| 25. 难度:中等 | |
|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这说明 A. 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 B. 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 C. 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 D. 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
|
| 26. 难度:中等 | |||||||||
|
下表选自某历史著作归纳的历史史实,这些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美苏“冷战” B. 世界政治多样化 C. 区域经济一体化 D. 经济全球化
|
|||||||||
| 27. 难度:困难 | |
|
下列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表。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 B. 关贸总协定不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C. 美元地位不断下降,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 D. 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涨”现象
|
|
| 28. 难度:中等 | |
|
下列漫画表明,经济全球化
A. 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B. 使国家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C. 对发展中国家伤害更大 D. 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的掠夺
|
|
| 29. 难度:中等 | |
|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
|
| 30. 难度:中等 | |
|
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指君王)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指处于二者之间的人)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指地位低下的人)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A. 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B. 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C. 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D. 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
|
|
| 31. 难度:中等 | |
|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 A. 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B. 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D. 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
|
| 32. 难度:简单 | |
|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实行严刑重罚 B. 君主无为而治 C. 推行德治仁政 D. 恢复礼乐秩序
|
|
| 33. 难度:中等 | |
|
(题文)《管子·八观》中说:“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这一主张意在强调 A. 以民为本 B. 轻徭薄赋 C. 厉行节俭 D. 重农抑商
|
|
| 34. 难度:困难 | |
|
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
|
| 35. 难度:中等 | |
|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B.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
|
| 36. 难度:中等 | |
|
材料一1624年英国的《专利法》是在对先前特许制度进行重大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判定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只有新发明、印刷及某些军用品制造的专利权不在此限。它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17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尤为重要的是,1624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如果资本主义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是合法的所有权制度。”这份文件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尽管有些简单、粗糙,但若无此专利法,“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魏建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42年英国《专利法》相较于先前特许制度的进步性 材料二 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是社会保障法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1881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并说改善工人福利,是为了“和破坏性的社会民主党的企图进行斗争”。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德国1883年制定的劳工疾病保险法规定某些行业中工资少于限额的工人应强制加入医疗保险基金会,基金会强制性征收工人和雇主应缴纳的基金,这标志着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1884年又领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頒布《残废和老年保险法》。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一时间成为各国仿效立法的楷模。 ——摘自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徳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特点。 材料三 美国钢铁公司,成立于1901年,由卡内基钢铁公司和联合钢铁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并而成。多年以来,美国钢铁公司在美国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改革发展,已跻身于美国三大钢铁企业之首。在企业辉煌时期,曾控制美国钢产量的65%。二战后,随着企业的发展美国钢铁公司也逐渐实现了企业的转型,逐步成为一个涉足钢铁、石油、煤炭、化工、建筑、金融、物流运输等领域的跨国集团公司。 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预防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对煤炭、钢铁、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干预管理,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参与经营等方式加强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美国钢铁公司在政府加大干预措施的推行下,积极吸纳政府投资资金,五六十年代,企业又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遇。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的爆发,钢铁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没有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因为在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对企业的用工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二战后,政府对企业工人的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失业工人有了完善的救助措施。所以,美国钢铁公司在发展中不再担心因裁员引发劳资矛盾而影响企业发展。 ——以上材料据赵浩《一本书读透金融史》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钢铁公司在二战前后发展的特点,并归纳影响美国钢铁公司发展的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