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
|
| 2. 难度:简单 | |
|
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
| 3. 难度:简单 | |
|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
|
|
| 4. 难度:简单 | |
|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提到的周朝的政治文化制度不包括 A. 分封制 B. 宗法制度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
|
| 5. 难度:中等 | |
|
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 A. 开创了新的时代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 宗族关系出观
|
|
| 6. 难度:中等 | |
|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
|
| 7. 难度:简单 | |
|
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C.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
|
| 8. 难度:中等 |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A. 推行郡县制 B. 推行分封制 C. 废除郡县制 D. 废除行省制
|
|
| 9. 难度:简单 | |
|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 确立正统地位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
|
|
| 10. 难度:中等 | |
|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
|
| 11. 难度:中等 | |
|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他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下列属于他在位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①察举制度 ②内朝外朝制度 ③刺史制度 ④推恩令 ⑤科举制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
|
| 12. 难度:中等 | |
|
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
|
| 13. 难度:简单 | |
|
使古代中国人走上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人生轨迹的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推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
|
| 14. 难度:中等 | |
|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征是( ) A. 皇权至上 B. “家天下” C. 权力高度集中 D.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
|
| 15. 难度:简单 | |
|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 按军功选官 B. 按门第选官 C. 科举考试选官 D. 按品德选官
|
|
| 16. 难度:中等 | |
|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
| 17. 难度:简单 | |
|
“省”作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它最初设立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
|
| 18. 难度:中等 | |
|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
|
|
| 19. 难度:简单 | |
|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 ) A.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B. 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C. 集体议政提高办事效率 D. 避免君主专断决策失误
|
|
| 20. 难度:简单 | |
|
从甲图到乙图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
|
| 21. 难度:简单 | |
|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 设参知政事 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 D. 文官任知州
|
|
| 22. 难度:简单 | |
|
据报道,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工作暂告一段落,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 ) A. 汉朝选官实行的征辟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 D. 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
|
| 23. 难度:中等 | |
|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
| 24. 难度:中等 | |
|
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
| 25. 难度:中等 | |
|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
| 26. 难度:简单 | |
|
下列推理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小前提:雅典民主制是希腊文明的典型代表。 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
|
| 27. 难度:中等 | |
|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人人平等 D. 等级分明
|
|
| 28. 难度:中等 | |
|
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的典范,但实际上民主也是有限的。有资格入选古雅典陪审团的是( ) A. 成年雅典男性公民 B. 奴隶 C. 外邦人 D. 雅典妇女
|
|
| 29. 难度:简单 | |
|
雅典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古希腊的经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 独立自治 B. 三权分立 C.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D. 小国寡民
|
|
| 30. 难度:中等 | |
|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 ①差额选举制 ②任期制 ③议会制 ④保护人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 31. 难度:简单 | |
|
公民是古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下列对古希腊公民表述正确的是 A. 公民占据城邦中人口的大多数 B. 公民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和司法事务 C. 公民在任何事期都不受财产限制,享有平等参与权 D. 公民由除妇女、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
|
|
| 32. 难度:简单 | |
|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它对西方社会发展中的最主要的贡献是( ) A. 民主的制度 B. 自由的传统 C. 法律的建设 D. 国家的统一
|
|
| 33. 难度:简单 | |
|
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被铲除,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的事件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五百人议事会改革
|
|
| 34. 难度:中等 | |
|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官职和决策机构分别是 A. 元首、元老院 B. 元首、公民大会 C. 执政官、元老院 D. 保民官、元老院
|
|
| 35. 难度:中等 | |
|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 A. 公民法 B. 万民法 C. 《十二铜表法》 D. 《民法大全》
|
|
| 36. 难度:中等 | |
|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其体现的司法原则是 A. 没有证据不能定罪 B. 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 C. 维护共和制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 37. 难度:简单 | |
|
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 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 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
|
| 38. 难度:简单 | |
|
罗马法对今天仍有影响的是 ①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公正至上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
|
|
| 39. 难度:简单 | |
|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 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 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 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 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
|
| 40. 难度:简单 |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哪些具体措施。每个朝代举1~2例即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
|
| 4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二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再到伯利克里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1)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你是如何理解古希腊民主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