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宁夏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钱氏家训.家庭》记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一家训形成的根源是

A. “大同”思想

B. 人文主义

C. 宗法观念

D. 乡风民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用

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

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D.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家庭成为汉代农业生产的主体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以下对二者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出发点

B.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

C.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据此推断

A. 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

B. 造纸术在汉代发扬光大

C. 实物发掘与史书记载互相矛盾

D. 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 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 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 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 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 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 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D. 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 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 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 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地区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 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 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 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A. 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 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 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 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 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的

D. 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 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 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 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 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题文)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洋务运动之后

D.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 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 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 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 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题文)下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表明

A. 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B. 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

C. 清廷统治岌岌可危

D. 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才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 毒,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 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思想革命的先声指的是

A. 推翻了封建制度与促进思想解放    B. 促进了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C. 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题文)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A. 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 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 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 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C. 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D. 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中华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国共两党彻底结束了敌对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日本无条件投降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 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 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C. 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D.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表所示:

 

年代

口号

1840-1849

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0-1899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1900-1909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1930-1939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40-1949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个年代或两个年代以上的口号、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1170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岁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800多种,新增药物370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000多幅。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常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